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乡湄潭走笔

□ 庞 飞

  我是今年夏天再次踏上湄潭的土地的。

  而在此之前,我已经不止一次到过湄潭。许多个夜晚,当万家灯火次第熄灭,我和朋友站在湄江边,看流水不息,听青蛙长鸣。身后,是缓缓驶过的汽车,昏黄的灯光打在我的身上。河边的茶摊,渐渐的撤走了,主人们悄无声息地忙碌着,收拾茶桌、整理茶杯、清扫垃圾。有时候,茶水就倒在地砖上,绿茶的香味,便浅浅的弥漫开来。

  湄潭县是全国有名的茶区,被中国茶叶流通行业协会评为“中国名茶之乡”。湄潭的这个称号绝非徒有虚名,一个佐证就是,在湄潭,无论是乡间还是城市,人们都逃离不了茶的影子:种茶、采茶、制茶、喝茶、说茶……每到湄潭,我也得入乡随俗,和当地人一起看茶的形、品茶的味、读茶的书,染尽茶的气息。

  田家沟人的“茶叶财”

  这一次,我依然循着以往的足迹,去了湄潭县兴隆镇的田家沟。这里依山傍水,山上茶园与森林镶嵌,山下茶园与湖水辉映,几十幢“小青瓦、坡屋顶、穿斗坊、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红柱子、白灰墙”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让人赏心悦目。

  我们来到一户“农家乐”就餐。这是一幢占地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小楼,里面的现代化家具样样齐全。据老板王昌国介绍,他家从2002年起开始种植茶叶,现在有12亩茶园,这幢楼房就是他家用卖茶叶的钱修建的。他家每年光卖茶青就可以找六七万元,加上经营农家乐的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王昌国还说,在村里,他还只是一般的家庭,比他收入高的农户还有的是。

  田家沟,就是湄潭农民种茶致富的一个缩影。

  当茶褪去文化的影子,剩下的,只是一片绿色叶子。这片叶子,在田家沟农民的手里,不但是植物,更是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马山遍地新茶园

  马山镇距离县城40多公里,是湄潭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因为这里的土壤富含锌硒,特别适合种植茶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就以盛产“清江绿”而闻名,“清江绿”具有隔夜不变色的特点,但由于生产粗放,规模小而没有发展壮大。2007年,湄潭县按照区域规划布局,决定在马山镇建立高标准茶园1万亩,将马山镇打造成锌硒有机茶专业镇。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湄潭县发展茶产业的大基地,全镇万亩新茶园建设已经全面铺开。镇党委、政府为此层层动员,为茶农配套发放了项目资金,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等,从思想、资金、技术上保证了茶园的建设。

  清江村的老党员罗开贤告诉我们,他带头流转了村里其他村民的20亩土地种植茶叶,家人都为他捏了把汗,可他却坚定不移。“现在的茶青卖到几十元一斤,我种20亩,亩产茶青400斤,三年以后开始见效,这个账谁都会算的。”

  马山镇仅仅是湄潭县发展茶产业之一。为做大做强茶产业,该县2007年制定的茶园面积达到32万亩的目标已经在2011年提前实现,正在向2015年发展到40万亩的目标迈进。

  舞动“龙头”创大业

  “君子若兰,德才双馨”。这是湄潭县兰馨茶业有限公司的企业训词。兰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我们来到兰馨公司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数十台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隔着玻璃,可以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公司生产部经理张泽文告诉我们,这是全国最先进的茶叶生产线,能够实现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现在,公司年产优质茶叶1000吨,占全县的七分之一。公司生产的“兰馨雀舌”,曾多次获得名优茶评比会的金奖。

  据了解,湄潭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60多家,而兰馨公司的规模、技术、实力、管理等都是遥遥领先的。这些茶叶加工企业把湄潭县数万户茶农与全国的大市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以“湄潭翠芽”为主的优质茶叶推向全国市场,促进了湄潭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