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迎来新的十年,这是十八大之后的十年,是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必须突破的十年,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浪潮激荡,展望下一个十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该如何起航?
值此特殊时刻到来之际,我报隆重推出《农金新十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喜迎党的十八大专题报道》,探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
1关键词
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客观需要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总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全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未来应重点从五方面着力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包括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重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建立协调机制,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功能;努力改善农村信贷环境。
专家解读:
2002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倍,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2%和8.1%。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未来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现实基础。
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经济结构不协调等,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利用更为有力的行政措施加以干预,从而保障宏观经济发展与民众利益增长实现同步。
——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王曙光
2 关键词
新四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完善小城镇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投入。在制定和修订小城镇体系规划时,要包含金融服务网点规划,配套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尽快推进保险、证券、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向小城镇延伸。
专家解读:
为了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城市发展畸形、贫富差距拉大,我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就地城镇化,将县域纳入城市化发展范畴,使农村人口既不必过多涌入一线大城市造成负担,又能繁荣县域经济,一举两得。
农业现代化与在工业化基础息息相关,也意味着微观机制的变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得改造小农经济体制,由此将会引起微观机制变化。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从而帮助农民致富,真正融入全球化经济浪潮中。
——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王曙光
3 关键词
金融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十八大报告对金融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也指明了未来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协调推进的方向。
专家解读: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呈现金融化、金融混业化的趋势,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实业企业、地方政府都已开始介入金融混业或产融结合,金融创新在交叉领域不断涌现,可以预计,下一步金融改革的力度将会加大。
而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也不断加强,整体上对金融业的监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监管创新中,应注意该放松的放松,发挥市场力量自发调节,为金融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该加强的加强,不留监管空白和死角。
完善金融监管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专业监督,在明确行业监管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实现金融监管的统一性、针对性和协调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4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金融是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培育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力;加快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满足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新需求;致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开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建设“节能高效化”银行,实现行业生态文明新发展。
专家解读:
在过去的发展中,出现两派不同观点。一派认为“先发展后治理”,即不计发展成本,一切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在未来弥补已造成的环境损失。理由是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另一派则希望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再推动经济发展。虽然二者各有利弊,但还应综合全面看待问题。
此次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很好的解决答案——人与自然不能对立,只有将经济发展融入生态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是站在了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
——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王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