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这些小片段却化作记忆中的鲜活色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我成长道路上留下的脚印。
这段时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展出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图片展,趁着周末,我与同事相约去看了展览。
记者同行们克服种种困难深入基层的难忘瞬间,在此图片展中被一一呈现。既有在青藏高原上枕雪休息的场景,也有乘坐滑索呼啸过河的惊险一刻。
一幅幅精彩图片,既让参观者看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感受到了记者们的敬业精神。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去基层采访的经历中,我们也时常遭遇状况迭出的场面。
记者小新曾去西北采访,穿衣指数还停留在北京夏天气温的她到了目的地,才后知后觉当地已是初秋时节。穿着单薄衣衫的她依旧早出晚归,纵使冷得瑟瑟发抖,仍坚持去远郊的种植园采访农户。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由于采访的农村与她入住的宾馆相距较远,为了赶时间,她连行李也没来得及提上,就直接奔赴基层。没有充电器,她不敢用手机打电话,就以短信的方式和同事沟通工作上的事情;没有洗面奶,这位爱美的姑娘就用牙膏来代替。
过程虽然状况频出,小新采访回来写出的稿子却很漂亮。
去基层采访,交通常常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记者小杜就有过一次特殊经历。那是她去一个海岛上采访,岛上交通不便,她只能先坐船去相邻的一个小岛,再坐 “海上110”去目的地。而所谓的“海上110”其实只是一个外形十分破旧的小木船,没有座位,她只能坐在甲板上,船四周也没有护栏。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海上晃荡了4个小时之后,小杜终于到达采访地。
我和同事们都曾有去偏远村镇辗转奔波的采访经历,经常是火车换汽车,汽车换步行。田间地头、山坳里、小村子,是我们经常工作的现场。为了赶车,我们已练就快速收拾行李、随时可以出发的本领,而手提行李箱飞速狂奔则是我们的必备技能之一。
我算是团队中的新兵,采访中的突发状况不及同事们多,却也经历过突遇大雨,不得不披着满头雨水去采访而引发重感冒;也曾有采访完养猪大户,带着满身气味去搭车而被同车乘客嫌弃的尴尬境遇。然而,当时过境迁,这些小片段却化作记忆中的鲜活色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我成长道路上留下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