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9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春风得意万户来 一坐望沪百年情
——访上海春风得意楼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正在泡茶的梁似瑛女士。
  茶楼里热热闹闹的茶客。
  前柜上长长的一排茶罐仿佛诉说着茶楼久远的故事。
  坐落在上海老街的春风得意楼。

  春风得意楼创建于清末明初,是上海最早、最有名气的茶楼之一。其旧址在上海城隍庙内,而如今的新店设在离故地很近的黄浦区方浜中路339号。春风得意楼很重视旧时茶楼的景观,来此喝茶,大堂内复古风格的摆设,久违的老虎灶,深色的老式账台……这里的一切都会带给您沪城怀旧的感觉。

  每当一座城市的名字出现在散文杂记中,或是夹杂在人们的闲谈里,总会被前置一个偏正词或并列词,如旧北平、老上海、古城西安、旧都南京等等。如果留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前置的词通常含有历史悠久的意思。不是因为这个城市炫耀资历,也不是因为它停滞不前,只是在它的那段历史留下了特殊的印记且保留至今,以致于它如此分明地活在当下这个文化交融到难分你我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些被冠以“老”的城市的独有的气息与神韵长久以来一直回荡在人们的心间,所以当大家听到或看到这个城市的名字,一瞬间,记忆就不自觉地流转到那段特定的岁月……

  笔者因出差来到上海,而印象中定格在上海的民俗风韵,牵着我走到了春风得意楼。

  新颜下一颗不变的心

  春风得意楼的现任负责人梁似瑛女士告诉记者,春风得意楼创建于清末民初,是上海最早、最有名气的茶楼之一。当时的春风得意楼在上海城隍庙里,门前就是出名的九曲桥。现在坐落在上海老街的春风得意楼是1999年改造新建的,尽管是新地,但是茶楼从外到里还是昔日的味道。

  茶楼正好倚在街角处,站在街对面看,“春风得意楼”的木匾是角的顶点,从点甩出的两条射线上筑起高高的白墙,搭着飞檐翘角,挂着一面面刻着“茶”的木牌子。茶楼是两层,客堂在二层,但一层同样有亮点:老虎灶和炒茶锅。得意楼每到茶季都会运进茶青,做得意楼自己的茶叶,这个炒茶锅的用处就在于此;老虎灶可以说是重点保护对象,梁女士向我解说,这个老虎灶是旧时上海弄堂里茶棚的遗物,茶棚前靠它烧水沏茶,茶棚后用小帘子隔开的澡堂靠它热水洗澡,如今仍旧用它烧水为茶客泡茶。顺着台阶上到二层,可以看到一个豁亮的客堂,一张张八仙桌围坐着满满当当的茶客,屋顶上吊着印画的宫灯,老式账台后站着穿长衫的长者,花格窗的隔板上摆放着鞋篮、饭篮、暖脚器……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      

  将“老城厢”坚持到底

  春风得意楼的首任老板叫张季华,后转卖给纸业大王詹培林,其后不知又转手了多少人,现在由梁似瑛女士接手。据梁女士自己讲,对于这份工作她很喜欢,甚至觉得幸运,因为可以传承上海文化。社会发展得越快,当地的特色文化流失得就越快,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多元化不是坏事,但是留住特点才是一个城市身份的确认,梁女士现在所做的就是在上海的身份证上描下清晰而有力的一笔。

  春风得意楼的定位就是保留老上海老城厢的原汁原味,让上海旧时的茶馆文化一滴不漏地从上个世纪酝酿到这个世纪,并希望它的香还能继续飘到下个世纪。为此,梁女士在装修设计上基本还原老茶馆风貌,目的就是想让茶客找到过去茶馆的影子。还有茶楼的招牌茶——元宝茶。上海人每逢到新年元旦都会到城隍庙去烧香请愿,之后就一定要到春风得意楼喝上一碗元宝茶。来春风得意楼自然是喜爱“春风得意”那春光满面、心情愉悦的含义,喝元宝茶则是看中这发财进宝的茶名和茶里金桔、青橄榄等配料的吉利寓意。这道茶一直写在得意楼的茶单,从前有,如今依然。

  一碗茶,把上海大众和节日民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座茶楼,将旧沪文化完美地融汇到新城生活中。     

  从茶楼里看“大上海”

  得意楼的旧楼有三层堂楼,可接纳1000多人,还有三个书场,说书艺人和评弹的姑娘交替上场,生意很是兴旺。那时来得意楼喝茶的客人各色人等皆有,古董商、布商、木客、清茶客,当然也有过路人,旧上海的名人大亨也大都是“春风得意楼”的常客。今天的得意楼里还是座无虚席,大家亲密地挤在一起,每桌虽然离得很近,但谈话不受干扰。在周末的下午,楼里有评弹的姑娘清脆又绵软的唱腔,还有留声机放出的上个世纪的回声。上楼下楼的人群里,有黑发有金发,有青春的面庞也有微驼的脊背。这里可以容下一切事物,这里有着“大上海”的精神——包容。

  高端会所是少数群体的流连之地,大众茶馆才是都市倦影的栖息之所。梁女士说,茶馆发起于民间,它的根就扎在市井,上海能容下什么样的人,得意楼就能坐下什么样的客。这是一条老少偕同的道路,长者把它看成是翻开尘封记忆的手,小辈则将其视为生动的历史片;这是一面中外兼容的镜子,本国人看到真实的、并不完全了解的自己,外国人能够快速走进中国去填补他们满是空缺的好奇。没错,这是一座茶楼,还是一个世界。      

  摸着有些沧桑的长板凳,伴在耳边的是浓浓的上海茶话;透过窗前的花格栏,眼睛看到的是车水马龙的上海老街;端起一杯茶,喝下的是百年的沪城老情。


  北京圣唐古驿

  设计事务所点评:

  唐代诗人孟郊登科之后,吟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句,欢愉之情溢于言表。春风得意楼便取了这样一个令人舒畅的名字。

  楼如其名,从外观到内饰,从茶品到服务,处处给人轻松愉悦的感受。楼体建筑的古典中式风格与中国悠久的茶文化相得益彰,飞檐、雕栏、红漆、灰瓦等古代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令茶楼的古典韵味油然而生;幌子、灯笼、木雕、老虎灶、老式账台、木纹条凳、八仙桌等等旧时陈设的装点,让人仿佛置身古代茶肆之中,数百年茶香悠然,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展柜中的青花瓷器、木刻佛像,让原本幽雅的茶楼多了一份厚重。

  这里幽静,但不会故作高深、曲高和寡;这里高雅,却不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这是一座亲民的茶楼,让民众抛却烦恼、拥抱欢乐的春风得意。


  本报开创“寻茗淘坊”栏目,由本报记者游走于各家茶馆茶楼,从中甄选出在设计风格、经营理念、人文关怀等不同方面独具特色的茶馆,以文图相配的形式刊登,以飨读者。

  本栏目主要就茶馆的装修风格、主题定位、营销理念、特色服务、人文精神、茶馆故事等方面进行采写。如果您觉得自家的茶馆魅力难掩,或者您有自己喜爱的一家“心灵圣地”认为值得推荐,欢迎您随时联系本报。

  寻 坊 人: 冯斯正

  联系方式:13671159497

  fuzzysheep@qq.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