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农商行应因地制宜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杜晓山
农信社的改革进程并不平静,争议和难点一直不离左右。目前,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是否应该实行全面农商行化。
2003年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明确规定:“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其总体原则是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产权形式。
不过到2010年,监管层及一些人认为,农村信用社早已不是合作制,必须按照股份制原则重建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切实履行2010年11月银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办法,推动资格股向投资股转化。同时指导农村信用社引进新的优质合格股东,优化产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
而业界和学界尚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不应该只有商业银行一条路。它的发展方向可以是纯商业性机构,也可以是合作性机构,还可以是股份合作制机构,甚至它还可能改造成社会企业类金融机构,但至少应保持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两个方向。
同时,我国也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比如兴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对农商行形成有益补充,通过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产品供给来保证支农力度,增进农村金融覆盖的广度与深度。
不过,比较有共识的是,农村信用社继续金融改革是大势所趋,并且无论农村信用社使用何种改革方式,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能改变。
改革可借鉴“他山之石”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徐祥临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中的一大难点,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给农户贷款风险大。日本的农协是靠体制解决这个问题的,其做法值得借鉴。
日本农协是为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地,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是唯一的——农协内部设置的信用部门。正是靠农协体制,日本农业金融做到了信息对称。
首先,日本农协的服务功能在一开始并不是综合性的,而是由金融服务起步。传统农村要走向现代化,农户最短缺的是资金,所以从金融服务起步办农民合作社是符合规律的。其实,我国的信用村建设,动员所有农户参与信用户评比,就是典型的合作行为。信用村完全可以看成是一个信用合作社的雏形。
其次,日本农协由单纯的信用合作发展到购销、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组织,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到的。而我国浙江丽水、广东郁南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都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下一步,如果要实现从信用村建设向为农服务综合体升级,可以由党委政府要求县乡两级涉农服务部门,首先是农业技术指导部门、供销社系统,配合信用村建设,以农户资金使用为中心,为农户提供综合性服务。当然,农户获得信用贷款的绝对条件就是在农村信用社开立账户,资金往来都要通过信用社。
一旦农村信用社系统发挥资金优势,在信用村建设基础上,把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要素,包括财政支农资金,都往综合服务体系上引导,我国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农村金融市场也将井然有序,高效安全。
农信社面临“三大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 张承惠
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说,农信社在未来十几年期间,至少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中国由高速增长期进入中等增长期这种增长速度的转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此做了很多研究,也达成了一些共识:未来经济增速可能是7%—8%,或者是5%、6%。这种增速的降低、潜在增长力的降低,对于所有的金融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意味着传统的金融方式要改变,过去只要投放贷款出去,“吃利差”就赚钱,未来可能不是这样的。经济增速的下降,意味着经济要加速转型,这将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例如,过去是发展重工业为主,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往往一笔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而未来可能更侧重于服务业的发展,面对服务业发展和消费者群体,金融机构可能只能一小笔一小笔地发放贷款。
第二个挑战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群体在发生变化,这也会给他们带来中长期的挑战。有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民客户已经相对很少,但是真正到城市当中,又面临着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
第三个挑战是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的挑战。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大量增加,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小型机构都在和农信社进行竞争。随着这些金融中小企业的增加,针对小微金融机构的管制应该还会放松。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金融机构的诞生和成长一定会给农信社的发展会带来挑战。
面临这些新的挑战,只有通过改革、通过进一步健全农信社体制,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