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场不仅是一种积极、良性、合作式互动的职场氛围,更是一种内在方向与人格的塑造。每个人都呈现出内在的活力源,就构成了一个活泼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场。
销售额超过10亿是件喜事,可当家人却忧心忡忡地跟我说了这么一种现象:当年创业时,几个人不论争得如何面红耳赤,最后总能达成共识,拍下板来常常都对。现在日子富了,都有身份了,大家却都相敬如宾,再也吵不起来了。开始感觉很好,可是渐渐地发现,原来是我的权势让他们臣服。有时候一些决策,常常因为没有充分吸纳意见而Hold不住。现在开会,常常是提前把什么都想好了,大家都没有意见,会议一准提前结束。
另一个企业规模已达百亿了,可那位高管给我说的情况却是:会议无尽止,整天吵吵闹闹,就是达不成一致意见。结果一个决策久拖不下,耽误了许多市场机会。
中国企业同时出现这两种全然相反的现象,值得深入反思。第一类现象表明团队成员已没有了激情,没了参与热情。他们向老板臣服,却不愿意向本真臣服。或许曾为此付出过代价,或许曾遭遇过白眼,他们不敢轻易显示与老板的距离。
第二类现象也司空见惯,并被冠以一个很具说服力的名称:厚重的部门墙。考核的大棒,驱赶着人们进入狭窄的视野,你只能思考你那一亩三分地的事。任何有违背部门短暂利益的事,都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如此也耗尽了公司的资源。
两种看上去全然相反的势态,却呈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员工没有心劲了,不用心在企业运作上了,不用心在工作上了。
这一种企业怪相,正在中国大、中、小企业蔓延。有一种倾向把此类问题归结为社会环境和风气。这种推诿或认同毫无价值。
企业家从零开始奋斗的时候,有目标、有主张、有信念,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业务或技术专家。可是当企业上了规模后,专业就成了他们的奢望,他们的时间开始被“更重要的事情”占据了。他们意识到要有所转变,意识到不能再延续以前的行为方式了,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以致于不得不屈从于惯性的支配。
成功带来了财富和权力,同时也把他们推向了陌生的、烦人的、无意义的“形式虚耗”,比如宴会、论坛、采访、评比等等。殊不知,在闪光灯的闪烁中,他已沦为没有根的浮萍,脱离了自己的专业,跌进了“成功的陷阱”。
因此,在体制、机制和文化上有了突变时,企业需要根据人性以及性格类型,建立行之有效的教练式启发性文化,把员工的注意力,分分钟钟吸引到他们该关注的事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