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叶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立足“三农”,真抓实干,坚持以人为本深挖潜力,通过力扶小微,实现各项业务快速发展。
截至6月末,该联社各项存款42.10亿元,比年初净增4.48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45%以上,各项贷款29.83亿元,净增1.81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87%以上,经营利润达7625万元,同比增加2149万元,完成二季度利润计划的152.50%。
以人为本 深挖潜力
叶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高新强有句口头禅:“农信社是大舞台,员工是演员,表演效果就是看业绩,看社会效益!”叶县联社领导班子一班人正是把农信社当舞台,把自己当演员,在经营工作中唱好主角、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创出业绩。
理念确定以后,以人为本成为叶县联社解决员工思想顾虑,深挖员工潜力的首选。该联社共有440多名员工,由于历史原因,有100多人属于代办员或者临时工,而且大多数处在经营第一线,薪酬所得与在册正式职工差别悬殊,总让他们有“二等公民”的感觉,前途渺茫,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同工同酬,让员工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成为当务之急。该联社领导班子经过深入调研,打破历史惯例,实行临时工、代办员与正式工同工同酬,工资标准在同一起跑线,经济待遇的大幅改善,使占员工总数相当比例且身处经营一线的临时工、代办员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考核中,该联社坚持同步起跑、绩效挂钩、严格考核的原则,保证付出与回报的对称,使业绩突出的多得而无异议,业绩落后的少得而无怨言,从而调动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
该联社夏李信用社信贷员张成义在信用社干十多年了还是一名临时工,同工同酬激发了他干好信贷工作的信心,他分工包片9个行政村4000多个农户,累计发放贷款3000多笔,金额3000余万元,实现了到期收回率100%,收息率100%,贷款不良率为零。
实行竞争上岗,根治工作散漫现象是叶县联社社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的又一重要举措。去年,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通过报名、考试、演讲、答辩、考核、聘任等程序,公开选拔信用社主任5名,副主任5名,机关部门正副经理4名,把德才兼备、业务过硬的青年员工充实到中层干部队伍中来。竞聘活动却实实在在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绝大多数认为自己还有“机会”的青年员工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更强。目前,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严,工作热情更高。
立足“三农” “农味”十足
叶县联社决策层深深地认识到,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就在于立足“三农”,做到“农味”十足。
金融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谁的服务好,谁就能赢得市场。为支持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组织、“米袋子”“菜篮子”工程,该联社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叶县金田莲藕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种植莲藕和水产养殖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刚起步时,叶县联社信贷人员主动上门,了解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及时给予了贷款支持。合作社股东之一张广亚高兴地说:“是信用社帮助他过了这道坎。”
叶县金田莲藕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只是叶县联社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个缩影。在叶县联社的扶持下,叶县涌现出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抱团发展特色农业,走上了致富路。
截至6月末,该联社在全县农村评定信用户4万多户,授信额6.7亿元;农业贷款余额29.6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6亿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余额9.36亿元,农村企业贷款余额4.24亿元。
小微企业 无缝对接
近年来,叶县的皮鞋加工、三轮摩托车制造、批发零售、建筑、奶牛养殖、棉纺、汽车销售、物资流通等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一批民营企业迅速涌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叶县联社紧紧抓住机遇,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培育农信社新的效益增长点的契机,着力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打造“一对一”融资服务平台,系统搜集小微企业客户资料信息,增加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优质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为了更好地规范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该联社还出台了适应自身业务特点的“信贷业务操作管理办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小企业授信管理办法”等小微企业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走上了专业经营、精细管理的发展轨道,实现了农信社与小微企业的“无缝对接”。
在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叶县联社还积极创新担保方式,先后推出了股权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存货抵押贷款等多个抵押贷款品种,为一批企业解决了担保难问题。
今年前6个月,该联社累计投放企业贷款8.40亿元,企业贷款余额1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