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与2月份相比,大白菜全国日均价上涨近70%。北京、河北、安徽、河南、江西、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市,涨幅在100%至250%之间。山东一家超市白菜零售价达到了15元/棵,市民抱怨称菜价比猪肉还贵。(5月6日《新京报》)
当一些人动辄对菜价、肉价上涨惊呼、乃至抱怨时,我素来不以为然。在此,就“白菜比猪肉贵”的话题,我想说说我的观点。
近些年,确实有些农副产品曾出现“抽风”涨价现象,但是,这些涨价风潮往往只是昙花一现而已,而且很多都还含有资本炒作的因素。尽管它们价格很高,农民真正能挣到的钱并不多。相反,出现频率更多的是肉贱伤农、果贱伤农、菜贱伤农。
我们现在身处一个“涨”的时代,工资在涨,房价在涨,电费、水费也在涨,农药、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没有理由不涨,这必将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而菜价适当上涨,实属正常。
或许有人说,市民的“菜篮子”是通胀压力大小、CPI是否高位运行的“晴雨表”。言外之意,通胀压力大、CPI畸高,都是农产品价格惹的祸。这里需要厘清一个常识,即我国现在纳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商品类别,按用途划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其中食品类在CPI中所占权重界定在34%左右。由此看来,将通胀压力、物价上涨的矛头仅仅指向蔬菜、肉价等食品类价格,有失公允。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今年春季我国部分蔬菜主产区持续低温寡照、病虫害加重发生,是造成此次蔬菜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况且大白菜并非这个季节的“时令菜”,并没有大规模上市,物以稀为贵,一棵白菜卖到15元也不是特别离谱。
所以,面对菜价、肉价的正常上涨,我们不必太过惊诧。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猪肉降幅已达20%,大家在享受“低价肉”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未雨绸缪,尽量避免另一波“肉贱伤农”带来的多输局面。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