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它‘爸’是《都市快报》,但它只是个单纯的网站。”有互联网专家这样点评对于“19楼”的成功。
假设一下,回到2001年“19楼”诞生的那个时间点。如果一开始“19楼”就不是现在的名字,而是取名“都快网”(《都市快报》的网站)或者“都快论坛”;如果一开始“19楼”就不是由报社编辑部记者编辑玩出来的论坛,而是由报社党委决定新推的业务平台,一切似乎都将是另一般模样。
据悉,当时林煜和团队对传统媒体还有依赖,希望以此借鉴都快报的品牌优势。但管理层很快发现,网友并不喜欢——他们总是习惯说19楼,从来不提都快网。一年后,管理层彻底抛弃了都快网。2007年9月份,19楼的域名重新成为主域名。
对于盈利模式,林煜坦言,最开始并没有想太多,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抓住用户,只有用户喜欢网站时,客户才会了解网站对他的价值。但林煜明白,用户的需求决定了平台的服务,平台的服务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这种简单的供求关系,使得用户为服务买单顺理成章,也造就了“19楼”盈利模式的基点。
有零售业内专家指出,如今传统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和很多传统媒体办的网站论坛一样,从一开始就赋予了这些网站太多的功能使命,捆绑了太重的商业标签,过于强调收益和效率,而导致企业的电子商务一开始就走偏了方向。
今年的苏宁易购似乎成了传统零售企业涉足电子商务的一匹黑马。据艾瑞发布的B2C数据显示,苏宁易购在第三季度成功超越亚马逊,以3.4%的市场份额,坐稳B2C第三把交椅,仅位列于淘宝商城和京东商城之后。苏宁电器掌舵人张近东日前还透露,今年苏宁易购年底将达到100亿左右。
不过,张近东的100亿一出口就饱受业内质疑。
“即使按照艾瑞公布京东商城的转化率1.9%来算,苏宁易购的日均订单量也只有1万。”一名3C类B2C网站内部采购高管表示,苏宁易购的热销产品以3C和家电为主,百货销量还未真正增长,所以转化率根本不会达到1.9%。
该高管表示,按照行业偏高转化率1.9%来算,苏宁易购的平均客单价至少在2700元左右,2011年才能达到张近东预计的100亿。但根据苏宁易购内部公布的数据,苏宁易购目前平均客单价在1000元左右,这中间,依然有1700元左右的差距。
除了被怀疑数据作假,还有业内人士爆料苏宁易购的发展是在损失线下渠道的利益。
据给苏宁易购供货的品牌商反映,在家电品牌商渠道端,没有把苏宁易购和苏宁电器分开,统一归为苏宁电器。而国美和库巴是分两个客户端,国美和库巴分开进货。“苏宁易购采购了多少货,我们根本不知道。”
有接近苏宁的人士透露,“苏宁易购或把线下的销售业绩归到线上。从供货商那里进货,然后把货直接平价转给线下店,把这部分的销售业绩归为线上,行业俗称‘走票’。”
有B2C平台数据分析师表示:“电商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流量和转化率都是透明的,不管是苏宁易购还是谁,到底做得好不好都一目了然。”
如今触网的传统零售企业,不管是百货、大卖场还是便利店,无不使劲浑身解数将线下的商品卖到线上去,但除了同质化的卖商品,也许更应该换个思路,整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