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前索尼、松下等日本家电同行的亏损相比,自1912年成立以来创下最大亏损额的夏普,未来发展前景和经营业绩走势更为令人担忧。
在中国市场,夏普电视的“日本原装面板”成为吸引众多消费者眼球的“核心标签”,因为日本原装面板,夏普液晶电视成为众多全球消费者购买液晶电视的首选品牌。这充分反映过去10多年来,夏普依托在全球液晶产业上的深度、持续布局,为企业赢得了第二轮创业再扩张的动力源和方向感。
当前,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上,夏普是唯一可与韩国的三星、LG展开正面竞争的企业。夏普对于液晶面板的技术和产业布局近年来一直走在全球竞争对手的前列。目前,夏普在向中国的熊猫出售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同时,已经在全球首家实现第十代液晶面板生产工厂竣工投产,并又继续投入第十一代液晶面板生产工厂的建设中。
持续的产品技术升级和快速的原材料生产工厂投产,并未能保证夏普在全球液晶市场的持续盈利地位。
夏普巨亏的背后,正是2011年以来全球液晶面板市场遭遇的“倒春寒”: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引发的全球消费品市场呈现需求疲软走势,从而导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直接引发上游液晶面板供应量过剩。液晶面板供应价格出现大幅度、持续下滑,作为全球液晶产业领军企业的夏普首当其冲。
过去几年前,夏普与三星、LG等全球液晶面板巨头频频人为操纵市场供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遭遇欧盟和美国的不正当竞争调查,并获得巨额罚金。
更需要夏普决策层反思的是,拥有近100年发展历史的夏普,与其它日本同行相比,固执或傲慢的采取单业务体系布局的战略。在今天看来,这种“单腿”走路的策略已提前为夏普败局埋下种子。
由于夏普业务主要集中于液晶面板及液晶电视机领域,于近年来面向太阳能和手机业务的布局并未取得突破性增长。
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夏普巨亏不可避免。在笔者看来,越早出现的亏损越能刺激夏普当局者对产业未来发展转型思考和布局。眼下,夏普的扭亏之路只能依靠全球液晶市场的回暖。不过,已步入发展成熟期的液晶产业,就算在夏普将液晶产业布局从电视机向平板电视、手机等产业辐射,也是“独木难支”。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夏普败局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终端用户的液晶电视,曾经获得的可持续安全保障体系会迅速消失。(沈闻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