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专家
科技支农应把好“研发源头关”
“目前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很多是源头就有问题。应当把好研发源头这一关。”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来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是比较低的。”岳德荣指出。
对于该问题的原因,岳德荣反对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农业科技工作者,既要达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先进水平,又要让农民掌握最简单、最实用的农业技术,让农业科技真正应用“三农”、服务“三农”。
他认为,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需要多个层面分析,其一,对农民、农业的需求而言,源头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其二,很多技术成果转化不足;其三,农民的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其四,整个社会农业生产的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健全。
“农民接受新科技的能力,不再像以前了。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很多是源头就有问题。”岳德荣向记者表示。
岳德荣告诉记者,如果到省科技厅查询数据,将会发现每年有多项有关农业科技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够成功转化、发挥“科技支农作用”的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岳德荣认为,出于晋级、评职称等需要,部分科研人员的科研选题不是从生产中选,而是从成果需要、论文需要筛选。因此,研究出来的技术和成果,对农业生产不适用,根本就不能转化。
因此,岳德荣建议,要想达到科技支农的实效,应当改变研发源头即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评价方式和成果评价方式,以此确保科研单位人员能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扎根于大地”,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效和转化力度。
基层代表
“农村最缺科技人才”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最终是要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基层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还有哪些需求和困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认为,农村最缺的是科技人才。“现在农村留下的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大的传统农民,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人不愿意留在农村,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二是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对口毕业的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给他们一些待遇,提供上升通道。
据张荣锁介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足,也造成了农业科技化程度偏低的现状,“最需要的是农村土地集中连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机械化,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才有应用空间,农民主动去学习新科技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若有防假、辨假方面的科技成果,应尽快向农民普及。”张荣锁补充说,现在一批假冒化肥、农药、种子农资产品对正常的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农民眼前最迫切、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希望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能指导他们如何去辨别真假农资产品、传授种植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旌德县白地乡洪川村党支部书记余的娜说:“当地主要以水稻、油菜等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近年来一批有文化、有素质、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对于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管理经验,新型肥料、低毒无残留农药的使用等话题十分关注,而这正是基于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的宣传和带动。”她同时表示,好的技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指导和传播,希望更多的农技推广人才走向田间地头,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丰收的梦想。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郑敏 汪洋 臧洪菊 吉宝飞 叶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