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无一例外地都将农业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而且还被委以重任: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而且今年,还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年,将开展一系列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活动。我们缘何在此时如此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而又将如何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创新?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又存在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跑“会上”,忙“会下”,进行了采访。
为农业科技创新摸清方向找准路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稳粮增产中的农业科技创新
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实现“八连增”,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粮食连年增产成为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现状,“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表示,要想再通过传统方式实现粮食增收难度已经较大,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稳粮增产。
稳粮增产和现代农业的双重需求
“农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它既面临着经济风险又面临着自然风险,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3月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稳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毫不迟疑地将粮食增产“押”在农业科技上。他表示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逐年增加,以后要想实现粮食增产,更大程度上是依靠科技进步。“从这些年的经验看,粮食增长相当大程度是靠科技进步,去年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占53.5%,未来更是要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也同样把“农业科技”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未来几年,国家将从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培植优良品种、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农业科技与人才支撑,进一步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在全国政协召开的记者会上,陈锡文一直强调,我国粮食增产过程中,农田抗风险能力一直很低。现在要想依靠单产提高粮食总产实际上主要就是依靠良种,依靠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以及各种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实际上,过去我国粮食增产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化肥的增产效益已经从80年代每公斤养分增产10斤粮食下降到不足5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也认为粮食增产方式已经到了需要转变的路口,“当前需要加速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逐步以技术拉动取代投入拉动,改变不断增加化肥与农药投入的现状。”
科技创新方向:良种+良田+良法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有诸多因素会影响粮食产量,而实现粮食增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种子。“决定粮食产量因素有40%来自种子。”全国政协委员、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许雷呼吁,应该多鼓励育种企业科技创新。
“在良田和良法的创新上,主要是一些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建高标准的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提高抗旱排涝设施。这一方面是创新一些新技术,另一方面是过去我们在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现在是时候要把这些欠账补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解释,“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现在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希望通过这些设施增加粮食生产稳定性。”事实上,在影响粮食生产的光、温、水、土、肥、种等要素中,水的增产效果最突出,灌溉耕地的粮食产量通常是非灌溉耕地的2—4倍。但我国水资源非常有限。据了解,截至2011年11月份,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9.6%,而灌区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因此,鼓励研发高效节水等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程萍就用实例指出加强基础农田设施创新意义重大,她说:“广东近年非常重视水利发展,拿出上百亿元投入水利建设。在去年广东就遇到了一些不利气候因素,既遭遇干旱又遭遇台风,本来产量一定会受影响,但后来我们发现,凡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地方,抵御干旱的能力特别强,恶劣气候对农作物几乎没有影响。”
此外,陈锡文还表示农业科技创新除了研究良种和先进的植保技术外,还有一点就是提出农业机械要适应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综合利用水平,这样既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能使农艺设计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培养职业农民:
技术推广向大户倾斜
“事实上,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推广方面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这些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加大,但最大的难题还是如何将创新成果落实到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科院副院长王海波不无担忧地表示,作为农业专家,也会去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但是即便农民知道用科学的方法种田能增产,往往也不会采用,因为“太费事、不值当”。“实际上,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知道好的实用技术,但是却因为劳力成本投入与收益比例高而不愿意用;二是本身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很难理解科技的含义。”他认为,用科技促进粮食增产,最核心的问题是让农民能接受并真正使用技术,“要解决这一问题,前提条件是培养职业农民并且实现规模化生产。”
对于这一观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也表示赞同。因为只有职业农民才会真正懂得科技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并会主动要求科技进步。而只有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后,农民才不会视每亩地增产几十元钱为蝇头小利,而且规模化更利于机械化种植以及设施农业的推广。
此外,黄大昉还指出,当前阶段的科技创新和推广本来就应该有重点、有偏重,因为在目前农技推广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全方位覆盖式的农技推广,建议当前农技推广工作能够重点突破。“目前比较有效且符合实际的方式就是将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培养种粮大户,然后利用他们的示范力量来推动科技推进。抓住创业型农户,培养职业农民,譬如种粮大户和农村科技带头人。”
政协委员徐冠华
纵论科技创新与政府职责
“我经常讲‘蘑菇理论’。在科技创新中,政府的定位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有了适合的水分、湿度、光照条件等环境后,蘑菇自然会成群长出来。政府不要自己种蘑菇,也不要希望从中挑选蘑菇。”3月6日中午,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纵论科技创新与政府职责。
徐冠华认为,政府应当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主要着力点,做好宏观规划和战略规划,而不要自己直接去操作项目。“真正有创造性的企业,不是你想搞一个就搞一个,而是在市场竞争中涌现并最终能够生存发展的,不是政府选择出来的。”徐冠华指出,在政府“搞项目”思维下,搞出的往往是平庸企业,有的开始阶段创造GDP也许不少,但做大做强的能力和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不大。
徐冠华认为,在市场竞争领域,过多强调政府作用会拔苗助长,要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比如美国也非常重视高技术产业发展,政府也非常支持,但除了战略性项目,政府直接投入不多,主要是通过税收、政府采购、金融等政策来支持。在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中,苹果、微软、英特尔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全球领军企业就这么发展起来了。
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职责,除了营造良好的环境外,徐冠华非常强调进行战略性规划安排。
徐冠华以我国彩电业发展为例。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功引进消化吸收了CRT技术,彩色电视生产、出口发展得非常好。然而,忽略了对技术新潮流的追踪,国外平板电视技术迅速崛起,国内彩电企业一度非常困难。这其实是政府的责任,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审批项目上,而忽略了战略考虑。
“政府创造好的环境,做战略考虑和安排,具体的项目由市场竞争来安排和优胜劣汰,中国的科技创新就大有可为。”徐冠华说。
(刘铮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