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新的前提是“谁来种地”
2月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包含“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等6个部分共23条。
农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是走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但实现创新,必须“以人为本”,若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作保障,甚至连基本的劳动力都不足,那么技术创新就只能成为空话。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如果加上户籍尚在农村的大量农民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就相当有限。事实也是如此,在很多农村,留守人员中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土地撂荒严重。
现在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二代甚至三代已经完全对农业提不起兴趣。 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对农民这个职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农业的弱势以及过低收益,无法激起创业的激情。
解决“谁来种地”已经是当务之急。对此,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进一步提高粮价、加大投入和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实现思想层面的创新。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各级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应改变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看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改变“三农”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此,创新之举才能落地。
(冬雪)
构建中国特色农产品安全体系的着力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已经成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的重中之重。构建中国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构建基于供应链制度下农产品产业链利益相关方互惠联盟的激励约束和反馈机制。
二是建立我国横向监管执法部门间、纵向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协调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快速反应及风险评估系统。
三是制定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行动方案。
四是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要素高效运作的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上确立“有限政府”的制度,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突破无限责任的困境。
五是强化风险交流机制,采取积极的政府公共关系施政理念,应对各方质疑和要求。
六是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厘清长期存在的交叉、不一致问题,弥补具有发展优势品种的标准短缺问题,与认证体系相结合,提升标准化运作的实效性。
七是构建全国层次清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督促基层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为监测信息平台搭建良好的数据和工作支撑。
八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制度,加大追溯的编码技术、电子识别技术及电子标签技术等投入力度,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体系。
九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常态化支持制度,夯实监管基础,突破监管盲区,实现全球化统一规制的科学监管要求。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负责人、中国农科院副研究员)
(王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