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红茶行业还未出现一个强势品牌,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中国红茶的领袖品牌。”2月8日,在宜宾川红集团办公室,公司总经理陈岗表示。在川红心目中,榜样有四家,分别为中茶、大益、八马和竹叶青,独缺红茶企业。
在川红集团眼中,川红就是要做中国红茶典范,而曾经的红极一时的辉煌历史,更是增添了川红人打造行业第一的信心和决心。
曾经大红大紫无限风光,此后走向衰落销声匿迹,如今又重新崛起王者归来。2010年,在宜宾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一个承载着振兴川红历史使命的川红集团应运而生。一年多来,川红集团扩茶园、提品质、精工艺、强营销、实渠道,市场供不应求,品牌日趋响亮,一个属于川红的时代已经开启。
比肩“祁红”、“滇红”
“川红”一度饮誉无数
宜宾素有“早茶之乡”之称,也是川红的原产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宜宾川红就已走出国门,成为当时重要的创汇产品。川红以其香高、味浓、形美而著名于国内外。虽然“川红”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然而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可与久誉盛名的“祁红”、“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上,由宜宾送展的“川红”荣获了金质奖章。由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用三级“川红”装的“节日之夜”小包装曾被选为罗马尼亚的国庆用茶。还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宜宾古柏乡一农民将当天新采制的一公斤“川红”茶,从邮局寄往北京中南海,献给了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复信并寄来30元钱。
由此可见,“川红”因具有品质好、茶树发芽早、上市快等优势,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专家指出,“川红”优秀的品质,来自于三个条件:
优越的自然环境。“川红”的产地必须是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区,北纬27.50-29.10度,东经104.10-104.50度的范围内,主要有宜宾、高县、筠连等地区。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特点,极适于茶树的生长,更适于加工红茶。
优良的茶树品种。只有宜宾本土的茶树品种才能造就“川红”独特的品质。现在“川红”主要依靠宜宾本土的中小叶群体种茶叶做为原料来生产。有些茶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原料价格相对低廉的一种“良种茶”来生产红茶,还有一些宜宾以外的茶叶企业也在仿制生产四川红茶,都无法达到“川红”的优秀品质。
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中国工夫红茶的制作技术有数百年历史,“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由我们宜宾老一代和新一代茶人对其工艺适当改进。正是在制作中自然萎凋,细心揉捻,精心烘焙,保证了“川红”外形紧细秀丽、内质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
历经磨砺几度沉浮
宜宾“川红”再度起航
“川红”的辉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由于前苏联和东欧国际市场变化等原因,“川红”受到了重挫。尤其是2000年-2005年,在国内外市场上已基本见不到“川红”的身影,“川红”名存实亡。不少茶企纷纷进行“红转绿”,“川红”走到历史最为艰难的时刻。
“川红”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长期以来,后来成为川红集团子公司之一的林湖茶业,从2005年起开始了不懈的努力探索。林湖茶业与四川农大茶学系通过“产学研”合作,确定了开展高档四川红茶产品研究与开发课题。
其在川内首先采用细嫩原料制作的“川红名茶”系列产品,就是在四川农业大学茶叶专家、教授的亲自指导下,通过继承与创新而研发的高端产品。该产品继承了宜宾“川红工夫”的传统特色,挖掘外贸品牌及茶文化价值,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运用名茶开发思路精细栽培与采摘、精湛加工而成。既还原“川红工夫”传统的橘糖甜香风味,又富有天然花果香韵,其品质源于“川红”,又优于“川红”。
按国家标准对照来看,1985年获得国际金奖的“川红”只是国标三级品的水平,而今天的林湖“川红名茶”已达到甚至超过国标特级品水平。而且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非运用林湖核心技术,是难以仿制的。可以说,林湖产“川红名茶”实现了“川红”的继承与创新。
在2009年6月举行的成都国际茶叶大会上,曾低迷十多年的川红再一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川红名茶开始为世人所知。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麦克·奔斯顿(Mike Buston)在品鉴林湖红茶后给予了高度赞誉,连声说:“非常好!太好了!我非常喜欢这个茶叶!你们一定要宣传好,让大家都能知道林湖红茶。”
经过详细调研与探讨,2010年,为重塑宜宾红茶辉煌,宜宾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宜宾茶产业的工作方案》。在此背景下,宜宾外贸金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林湖茶业有限公司率先发起组建川红集团。川红集团同宜宾市政府、和君咨询集团公司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首支茶产业引导基金“宜宾川红茶业投资基金”框架协议,力争使川红成为继五粮液之后的宜宾又一知名的地域名片。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被业内人士认为是2010年中国茶产业发生的具有影响力的十件大事之一。由此,川红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政企合力龙头引领
宜宾“川红”红遍全球
“成立当年,公司销售收入就突破2亿大关,川红品牌日趋响亮,在很多区域市场供不应求。”陈岗表示,目前,川红集团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
与此同时,为助推川红发展,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县县委、县政府曾多次就川红发展作出指示,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新出炉的《高县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抓“龙头”培育,打造产业发展支点,按照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多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川红茶业集团”等为核心,加快全县茶叶品牌标准的制定和品牌的共享战略,逐步提高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利润水平,实现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递增率达30%以上。
根据规划,在2013年前,“川红集团”将在高县全县范围内建设15至20家“宜宾早茶初制加工标准化车间”,以消化10万亩茶园所产生的原料。在高县庆符镇附近建设一个占地面积为200亩的现代与生态相结合、生产加工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茶叶加工与农业休闲旅游园区。川红还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全国重点大城市建设30家红茶体验馆和100家迷你红茶吧,进一步扩大“川红”在全国的影响。
此外,川红集团还将在5年内完成茶业产业化建设,成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集茶叶科研与开发、生产与加工、连锁与批发、品牌创优,国外批量订货的以红茶为主导产品的科、工、贸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建成10000亩自有生态茶园,并获国家茶叶原产地标识;引进先进技术与装备,建成200亩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生产加工基地;实现红茶、绿茶、砖茶批量自营出口,年出口额达到3000至5000万美元;创2-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3年内,创中国驰名商标;在2014-2015年,实现川红集团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把川红集团打造成专业茶叶品牌运营商,走出宜宾,走向全国。
“川红集团在宜宾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一定能使川红再现辉煌,再创新高,红遍全球。”川红集团负责人对于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