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有好的文章,就一定要把这张报纸留存好。……摩挲着湿漉漉的“新品”,再翻翻之前积累下来的“胜利果实”,心中满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高兴劲儿,仿佛眼见着自己前进了一小步,又前进了一小步似的。
编辑部有个好传统——每周指定一名编辑就任意话题给大家做个小演讲,内容形式不限,旨在拓展眼界、促进交流学习。
这天,编辑小A在演讲中给大家介绍“启蒙运动中的艺术”。
他提问:“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话音一落,我脑海中浮上来的第一串儿名字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反应了好一阵,才想起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距启蒙运动十万八千里。
正想着,小A的讲解声入耳,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一连串儿的名字,渐渐与我记忆中早已影影绰绰的历史、政治等知识点位重合。清晰地呈现于眼前的,有儿时《十万个为什么》中卢梭头像的版画插图,有中学历史课本上启蒙运动书页上的大小标题,有本科政治学教材上自己标注的学习笔记。一阵“温故而知新”的享受之感袭来,顿觉神清气爽,通体舒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出学校大门,走上工作岗位,“学习”因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便不再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特别是对于职场新人,在生计的压迫之下,学习“文化知识”俨然已是一种“奢侈品”。
回想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新闻专业出身的我初来乍到农村金融领域,天天被陌生感所困扰,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适应着新知识体系,常感到疲于应付、力不从心。
有一次写完稿件,已是凌晨一点。神经高度兴奋继而失眠的我在网上乱逛,点开大学同学的博客,看到其中提到了一个传播学概念——沉默的螺旋。距离学习传播学课程,已有两年的时间,“沉默的螺旋”对我而言成了熟悉的词语、陌生的概念,愣是想不起来该作何解释。焦虑中,我转战书房,在书堆中扒拉出尘封已久的《大众传播学》。失而复得,倍感愉悦。
继“沉默的螺旋”之后,我又陆续找回了“第三人效应”、“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经典理论;继传播学之后,我又开始温习新闻编辑等业务知识……随着新旧知识点的不断积累,我逐渐感受到了“温故而知新”、学以致用的乐趣。
现在,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有好的文章,我就一定要把这张报纸留存好。晚上回到家里,捧出厚厚的剪报集,操起剪刀胶水,在一阵悉悉索索中让“战利品”在集子中“归位”,忙活得不亦乐乎。摩挲着湿漉漉的“新品”,再翻翻之前积累起来的“胜利果实”,心中满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高兴劲儿,仿佛眼见着自己前进了一小步,又前进了一小步似的。
要是碰巧有那么几次机会,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东西”拿到编辑部跟大家分享,或是正好应用在了自己采写的稿件、编辑的版面、策划的专题中,这种由学习带来的幸福指数更是飙涨。
逐渐,这一过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离不开的幸福”。为了享受这种幸福,为了充实头脑,为了美好未来,学而时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