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指标好不一定是真的好
从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看农信社改制农商行的疑难点
中国银监会贵州银监局毕节银监分局织金办事处 孟皓琪

  农信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工作,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又得到了监管部门的积极推进。注重各项监管指标的达标是目前一系列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各项监管指标,尤其是资本充足和不良贷款指标,集中反映了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运营的绩效,可以说又是所有指标中的核心。

  诚然,核心指标不达标,任何实质性的改制和改革都无从谈起。但是,指标达标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并不等于信用社资产质量的实际提升和达标。达标了的农信社,就一定具备了升格、改制的条件了吗?这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笔者就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两个核心指标作分析。

  资本充足率

  应用中的两个局限

  任何一种监管指标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当然,资本充足率也不例外。在实践中,资本充足率的应用具有两个局限性,在农信社改革中值得注意。

  首先,资本充足率本身作为一个数量比率指标,从会计角度具有人为可操控性。但凡熟悉一点银行会计报表的人都知道,作为一个时点数据,可以通过特殊时段的合理的会计手段进行调节。实践中,部分农信社也就采用了合理的会计手段,在特定时间点,如监管部门要求的达标日期之前,提高分子以冲高资本充足率。现阶段由于国家控制贷款规模,农信社有大量资金闲置,权重的改变使资本充足率变得极为可控,从而使得这个指标难以反映信用社的真实状况。

  其次,提高了的资本充足率不一定意味着资本构成改善和公司治理水平提高。目前提高农信社资本充足率的最主要途径还是增加扩大资本金,也就是增资扩股。实质上是采用公开方式募集社会资本充实扩大信用社自有资本总量。在具体操作中,虽然农信社在媒体或者公告栏中进行了宣传和说明,但是总的社会认知度并不理想。新增加的股东或出资人,往往是农信社的顾客群体或者内部人的关系群体,这样的股东无论从素质提高还是正常发挥股东作用,打破内部人治理局面而言,都很难得到保证。量化的充足率指标,是很难反映股东质量和扩股后的公司治理水平的。

  不良贷款率

  最具随意性的指标

  由于农信社目前执行的贷款五级分类的特点和局限性,使得不良贷款率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难以反映真实的信贷管理状况。

  首先,现行不良贷款率监管指标均按贷款五级分类数据测算,贷款五级分类核心是偿债能力,然而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分析后的人为评估臆断,这就难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为可操控性。

  一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现在农信社主要依据五级分类矩阵法定义贷款类型,矩阵法主观性较强,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会计分析和判断力,但目前信用社的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仍有待提升。而手工调整中,人为调整显然是难以避免的。

  二是农信社面对的主要市场群体决定了其用户主体是分散且人数众多的广大农村客户,如此庞大的贷款户数,以每位信贷员承担几千户的贷款分类难以保证贷款质量。据不完全估计,仅在笔者所在的地区,平均每个信贷员就要面对1800户以上的农户,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支持上,都很难实现贷款精确归类和判断。

  三是根据农信社服务对象,其借款对象多为农户和小微型企业,客户的资产负债、现金流、利润等重要数据难以收集,这就给贷款质量增加了更多的随意性。

  其次,不良贷款率降低不一定意味着形成不良贷款的机制得到解决。一是降低不良贷款的手段需要引起注意。是通过正常的催收方式化解?还是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仅仅做到账面不良贷款的消除?抑或仅仅是通过扩大信贷规模的方式进行稀释,造成不良贷款率的所谓“下降”?有没有在化解不良贷款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解和分析不良贷款形成机制?有没有做到及时的反思和制定方案,来防止某一特定类型的不良贷款的再次形成?这些,仅凭账面上的量化数据,都无法看清楚。更何况如果是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还存在着更多的隐患。

  二是不良贷款的形成时间和具体表现值得关注。基于历史包袱已经被化解的前提下,如果不良贷款仍然较为集中地发生在业务迅速扩张的近两年,说明此类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上还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和问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的防控。这样的农信社,即使不良贷款指标达标了,即将升格为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仍然不能让人放心。

  总的来说,目前一些农信社自身管理问题依然存在,监管指标的达标不意味某些深层次问题的彻底解决,也不意味着农商行所需的各项制度和管理都建立健全。农信社的改革不仅是从技术层面把农信社“做”达标,更要从骨子里把农信社彻底锻造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为我国农村金融提供更好更高效的服务。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