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2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三门村的巨变

王保才 刘连卿

  我叫王保才,是山东省莘县河店镇小三门村党支部书记。

  提起小三门村的变化,还得从发展冬暖式大棚和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说起。说实在的,看着临近的乡镇种大棚富了,村民们都眼馋,也盼着发展大棚致富。可俺村家底薄,经济条件差,村民们为手头缺少资金犯愁,最初只有部分村民靠着东拼西凑建起了大棚。

  2007年,县乡农信社工作人员带着干粮下乡,进村入户,掀起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热潮,评定信用户,发放贷款证,让农民从农信社贷款就像支取自己家的存款一样方便。

  当年,全村270户就有204户被评定为信用户,其中196户从农信社贷款450万元。有了农信社的资金做“靠山”,全村建起种养大棚120个,有的还搞起了小加工,实现年增收300多万元。

  现如今,随着农信社对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在村民中组建了贷款大联保体,全村85%以上的农户都有了贷款证,成为名副其实的信用村。几年下来,俺村50米的大棚接近人均一个,仅大棚种养收入就达上千万元,人均年收入也从四年前的1200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0元。特别是俺村种的“绿色无公害”香瓜名声在外,收购商直接进村收购,不用出家门就能卖光。说实话,要是没有农信社的支持,发展到现在这样,俺们真是连想都不敢想啊!

  更加可喜的是,通过评定信用户、开展信用工程建设,不仅使小三门村富裕起来,而且村民因为信用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矛盾少了,和谐多了。

  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村民为人处事更讲诚信了。就拿贷款来说,由于不讲信用拿不到贷款证,用钱就不方便,名声也不好听,大家都争当信用户,从农信社贷的款到期都能自觉归还,信用户也成为青年村民找对象的“金字招牌”。同时,当上信用户,贷款不再难,解决了资金大问题,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就放开了手脚,发展大棚致富的胆子大了、劲头也足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