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在京城内联升鞋店的掌柜赵廷把来店内做过鞋的达官贵人的鞋码尺寸都记录在册,而创造出第一本《履中备载》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正在做着一件即便是在150年后也非常时髦的事情——客户关系管理。
如今,内联升重拾“镇店之宝”,借助ERP系统建设契机对顾客数据实现高效管理,开始续写现代版《履中备载》。
IT团队的危机
2008年初,内联升总经理程来祥提出,在原有MIS(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VIP功能,将老祖宗传下来的《履中备载》续写下去。
决定在系统中增加VIP功能后,内联升总经理助理程旭开始一番调研选型,并锁定一家专业做服装与鞋类行业的IT服务商。几经商议,程旭却发现增加一个VIP功能需要对原有系统架构进行重新设计,与新建一个ERP的花费相差不多,再加上此时内联升旧有MIS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缺陷逐渐显露,运行也不太稳定,考虑再三,内联升整体ERP系统建设计划浮出水面。
但对于ERP项目的协调负责人程旭而言,烦恼才刚刚开始。
“一方面由于软件本身架构完整且功能不具备行业推广性,软件公司不愿意开发,但是总店1000多平方米3层的商场式购物环境又决定了业务模式不能大动,而且每到旺季来临,人流又给收款台带来其他品牌专卖店无法比拟的结账压力,一方面要数据准确,一方面又不能造成顾客排队,这就要求系统功能与业务模式完全匹配,细节上差一点都不行。”程旭说。
硬件设备POS端既然无法识别“组别”,那么内联升就在商品属性里增加“组别”来实现,通过条形码来兼顾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于是,光是相关人员可行性讨论、与软件工程师反复沟通、软件功能性测试调整、条形码设备购买及安装调试、相关人员技能培训就又花去了整整3个月时间。此时分销系统进度完成了75%,生产系统进度完成了90%。
“许多老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都不太高,老员工好容易适应了原来的系统,再上新系统就会有畏难抵触情绪。我们的阻力不小,加上涉及到生产、销售众多具体操作环节,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就显得尤为关键。高层的支持和充分授权最重要。”程旭感慨地说,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当时非常辛苦,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回报正在显现。
优势也烦恼
如今人们走进内联升实体店,依然会有穿越回到1980年代初老百货商店的错觉。相比大商场中各大品牌的开架销售,内联升如今仍然采用柜台销售的方式,而这完全是出于布鞋特有的属性考虑。
走进门店,柜台里是销售人员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柜台外是顾客,不能让售货员拿着鞋盒去收银台扫码交款,这也直接影响着内联升的业务流程,这要求内联升每一双鞋除了鞋盒要标上出厂条码外,在产品调拨出库前要在鞋盒上贴上零售专用的双层条码,顾客交款前,售货人员把第二层条码撕下,直接粘在小票上,顾客拿着小票去柜台交款。“现在双层条码一般是没有人用的,但我们有业务特殊性。”程旭说。
新系统上线后,内联升在业务流程发生变化的同时,商品编码规则也作出了重大调整。一款产品如果在下单时编码为8101,在验收环节,就会出具精品编码为8101、合格品编为8102。而在旧系统中,无法找到两款产品的关联性,这对款号对账等多个环节都产生影响。因此,在新系统中8101A表示为精品,8101B(原8102)表示合格品,以此类推若干等级。
此外,原花色编码4位流水码存在不便于记忆和查找的缺陷。在商品接近1000个品类时,是很难凭借个人的记忆说出0987是哪个花色,只能查面料色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非IT出身的程旭绞尽脑汁想了3天,重新设计出一套颜色编码规则——两位花色码,第一位为字母基准色,即标准颜色,第二位为数字表示花型的变化。比如A1代表黑条,D3代表蓝格,新系统使用了两位花色码替代原来的4位码。在程旭看来,编码的工作量不是很大,但是非常考验数学逻辑能力。条码如何编写最科学合理,耗费了他很大的精力,因为编码是数据源的基础架构,直接影响未来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扩展性。
新系统的上线,也实现了零售数据的实时收取。以前每天营业结束之后要将数据传输至总部服务器,第二天才能看到各个门店的数据。如今内联升所有店面的销售数据都可以实时获取,每天闭店后短信平台自动发送当日销售到各高管的手机上。曾经MIS系统中出库、发货两个环节,现在变成出库、锁定、发货3个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占货、退货的问题。与此同时,封堵了人工控制退货可能存在的漏洞,严谨规范了业务流程,有效地将人为因素降到最小,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水平。 (安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