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不禁忆起在北京中央团校学习的那8个多月的时光,那真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段岁月。
中央团校是解放前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为建设高素质团干部队伍和促进青年团事业发展,经党中央批准,于1948年秋在河北省平山县建立的。我1949年5月从中央大学调至南京青年团市工委工作,8月初被派到中央团校学习。那时怀着满腔革命热情,能到革命的心脏——北平学习深造,我感到无比兴奋和骄傲。
当时中央团校已迁至河北省良乡。良乡是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贫瘠小县城。团校没有校舍,1000多名学员分住在100多户老乡家中,睡大通铺。没有礼堂,上大课就在露天广场或破庙里,坐在碎砖石块上听讲。没有教室,小组讨论就在树林间或老乡家的通铺上。每天只有两顿饭,吃的是小米、高粱、窝窝头,一大盆白菜萝卜,小组十来个人围蹲在地上吃。尽管生活艰苦,但谁也没有怨言,心中充满了革命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3个月后为了方便教学,团校整体迁入北京城,学员们住进东四胡同的老百姓家中。
在中央团校8个多月的学习生活,有别于我之前的学习经历,激励我在此后几十年里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可以说这段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
生动活泼的革命理想教育
团校学习内容很丰富,有社会发展史和哲学,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毛泽东思想,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团的业务工作等。来团校讲课的领导和专家都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革命工作经验。彭真、邓颖超、安子文、陈绍禹(王明)、薛暮桥等同志分别讲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艾思奇讲哲学,田家英讲毛泽东思想,冯文彬、廖承志、蒋南翔等讲中国青年运动和团的工作。他们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生动而深刻,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又解决了我们思想上的不少模糊认识。比如,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为我们讲授毛泽东思想,他3天时间讲了近20小时,使我们对党的奋斗历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时任国家法制委主任的陈绍禹讲《婚姻法》,至今我仍记得他讲过的一段有趣的军民对话。解放军路过一户农家,敲门问:“里面有人吗?”屋里人回答:“没人。” 解放军又问:“那你是什么?”里面答:“我是女人。”这件事告诉我们,在新社会必须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妇女在建设新中国中的“半边天”作用。
团校还安排了各种专题报告。1950年3月,毛主席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归来,随行秘书师哲应邀到团校,详尽讲了苏联社会情况和访苏观感。肖华(时兼任团中央常委)代表中国青年去欧洲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回来,详谈了各国青年对新中国代表的无比热情和关怀。这年5月,在北京访问的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米哈依诺夫也应邀来团校作报告。通过毛岸英流畅的翻译,我们对苏联社会和青年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使我深深感到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幸福和责任。
见证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1949年9月底,我们得知团校全体人员将参加开国大典,大家一片欢腾。9月30日,我们从良乡乘坐敞篷运煤火车到北京,借宿在一所学校内。
10月1日凌晨3点,我们就起身盥洗、整装,匆匆吃完早餐,就出发去天安门广场,在金水桥前的中央国家机关方阵的前端列队,这是距天安门城楼主席台最近的地方。大家忘却了饥渴和疲惫,急切地等待庄严时刻的到来。
毛主席、周总理出现在城楼时,全场30万人欢声雷动。当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全场高昂激奋的欢呼声更是震天撼地,“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它震撼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也通过电波震撼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爱国同胞的心。当毛主席亲手按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礼炮响起28响时,我们欢欣跳跃,喜极而泣,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胜利,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此时此刻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毛主席朱总司令参加毕业典礼
中央团校的学习于1950年4月结束。当得知毕业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主席、朱德总司令要来参加我们的毕业典礼的消息时,全校又是一片欢腾。4月26日下午,我们整队到达怀仁堂。三点半左右,当毛主席、朱总司令出现在主席台时,全体起立鼓掌,欢声雷动。先是朱总司令讲话,勉励我们戒骄戒躁,回去后继续学习,团结带动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建设新中国贡献青春力量。之后由团校学生代表向党中央、毛主席献辞,汇报学习心得,并表达决心。毛主席、朱总司令始终以慈祥、微笑的面容认真听我们的汇报。建国初始,百废待兴,毛主席、朱总司令能在百忙中来参加我们的毕业典礼,表明党对青年工作的重视和对青年一代的爱护和期望。这对我们青年工作干部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在党的关怀教育下,在中央团校“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优良传统作风熏陶下,我从一个反封建、反迫害、争民主、争自由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者,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至今日,我仍常常记起那难忘的8个月时光。
(作者系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离休干部,江苏《供销合作信息》原副主编,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