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劳”,这是中国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中却有完全不同的寓意。
在美国文化中,“能者多劳”等价于“专业化分工”。如果你对于某一领域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或技能,那么你可以在该领域拥有更大的权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享受更多的利益。例如,一个普通的促销员,如果能够做出比其他促销员高几倍的业绩,那么就应该提升他为销售主管。如果在销售主管的岗位上做出了比别的主管多得多的业绩,那么就应该提升他为主管销售的副总裁。如果在所有副总裁里面,他又是表现最突出的,那么就应该提升他为企业总裁。尽管这种提拔人才的方式主要适用于企业和行业快速成长期,而不适用于企业和行业处于滞胀期或衰退期,但是对于崇尚“年轻有为”的美国文化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的。美国文化主张“三十而立、四十退休”,一个四十岁的老男人如果没有什么功绩的话,会被别人看不起。
在日本文化中,“能者多劳”的意思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如果你对于某一领域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或技能,那么表明你的学习能力很强,你应该到别的领域更进一步发挥你的学习能力;当所有领域都充分实现了你的价值,你就可以上升到更高的职位。例如,你是营销部门的一名员工,表现很优异,那就应该把你平调到制造部门。如果你在制造部门再一次表现优异,就应该把你平调到财务部门……以此类推,当你把营销、制造、财务、人力、后勤等所有部门的普通工作都熟悉了,就可以提升为某一部门的副主管。然后再平调其他部门任副主管,直到你熟悉了所有部门副主管的工作,就可以提升为某一部门的主管……以此类推,可能得等到60岁的时候,努力一辈子的你才可以荣升为公司的总裁。
在中国文化中,“能者多劳”实际上是一句揶揄的话。相声演员大兵的一句台词“谁让你优秀”道尽了其中的寓意。如果你在某一方面优秀,许多相关不相关的事情你都得做。如果你平时不优秀、很低调,反而清闲得很。最终的结果是,优秀的人员由于从事了太多不擅长的事情,反而连本职工作也不能做好。其他人员由于能够在清闲中做业绩考核侧重的事情,反而能够获得更快的提升和更多的回报。一个颇有学术造诣的学者,会因为做了官员而荒废研究。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会因为疲于迎来送往而丧失创新精神。一个普通员工,成为劳模后会因为各种事务而不能专注于生产……这样的事情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