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安溪 虎邱镇的茶园小记

冯斯正

  开栏语: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记协五部门近期作出部署: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把身子沉下去,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让新闻宣传入脑入心,做到转变内容、转变方法、转变作风、转变文风。为此,本刊从本期起在B1版开设“走基层看茶业”栏目,通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的鲜活文字和生动图片,多角度、多层次报道基层的声音。

  9月24日傍晚,当我走下大巴时,最先入目的是一个印有“中国茶都”字样的大茶壶。黄昏的阳光像铁观音那金蜜色的茶汤,尽情地倾泻其上。漫步街道,发现这里不愧被称为“茶都”,无论大街小巷满满当当全是茶叶店,连吸进的空气味道,都是早已弥散开来的茶香。

  这里是安溪,是铁观音的故乡。茶都市场的负责人林水亚,第二天便带我走访了附近的虎邱镇里一个叫瑞利的茶企业,企业的负责人陈大哥先带我们去了厂后的茶园。秋季正是收获铁观音的季节,我看到两位妇女肩上搭着纱巾站在茶园边上,双手叉着腰活动身体。她们矮小却结实、黝黑而淳朴,脚边是茶篓和早已毛边的草帽,衣服上零星挂着茶青。当得知我是来体验茶农生活的记者时,她们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从交流中知道,现在厂里正在加工的茶青就是她们昨天清早摘下来的,而刚刚摘下的茶青要被拿到前院去晒青。

  “以前有外地人来我们这买茶,他们觉得茶农的生活很悠闲,并不是很累很苦。然后我们就告诉他们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茶农一忙起来是非常非常忙的!你知道凡是这种靠天吃饭的产业都不好做,天气不好这年的收成就很难好。而且茶还是最挑时间的,今天的茶一定就要今天采,明天收的话价位就大打折扣了!一旦采完,为了保持新鲜感,就要赶紧制作!”

  “那整个茶园的茶不会都是你们二位采吧?忙得过来吗?”听了我提问,其中一位一边笑着一边用还沾着茶青碎末儿的手擦了擦被晒得黝黑的脸,说道:“我俩要是能干得过来就好喽!基本是大家一起上!不然根本采不完。”我顺手拾起掉在地上的一片鲜叶,问道:“那么种茶的时候也是大家一起干了?”“是啊是啊!”另一位接话说:“你想想,一根一根地往土里插啊!”“有没有什么机器可以辅助劳动呢?”“茶的种植必须小心,是很细的活儿,机器帮不上忙。假使在平地可以用,你看那些小山丘,那机器怎么上山?没办法,累是累,谁让铁观音的名气大呢!”

  离开瑞利茶业,林水亚又带我走访了当地的几家茶叶店,直到傍晚7点多时才离开虎邱镇返回茶都。一路上,我脑中一直萦绕着我和当地一个采茶姑娘的对话。她说自己十四五岁就弃学从业了。我生怕是因生活所迫无奈辍学故而没敢究问其因,但她却很大方地主动告诉我,说想想自己以后“无非也就是当个茶农”,倒不如趁早干起。

  安溪的铁观音名誉全国,甚至芳名传世,但是这顶美冠的最底层是由多少辛勤劳作的茶农托着的啊!他们每种下一棵茶苗就是种下一枚希望,用汗水浇灌、用心血在滋养,为的是让这些希望的光芒变得更大更亮。我相信,铁观音在一步步朝着希望迈进,这脚步从未停止,而且会一直前进。但是在这一切愿望之上有个更重要的前提,这些铁观音的栽培者们是否该先重新定位一下自己的身份,因为他们绝不会“无非也就是当个茶农”这么简单,他们是铁观音光芒的点亮者!

  但是茶农们的光又该由谁点亮呢?我想,这需要他们自身的释放,需要我们所有人引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