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9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建好农家店
——河南省长葛市农家店建设调研报告

  农家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六个突破”和“三大体系” 

  针对农家店的生存现状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长葛市供销合作社从“六个突破”和“三大体系”着手,即在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直营店建设、配送中心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退出进入机制等取得突破;构建组织、政策和人才保障体系,促进长葛市“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建设、规范运行、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自“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以来,各地农家店、农村超市的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与五六年前相比,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改善,购物也变得更方便了。河南省长葛市是该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首批试点县(市)之一,长葛市供销合作社作为两项工程的主要承办单位,近6年来,承担了全市近90%的农家店建设任务,在许昌市率先实现行政村农家店全履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为使“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农家店真正建得起、立得住、能发展,确保“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市场、群众得实惠、社会得和谐”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长葛市供销合作社近日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市2005年以来新建“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店情况、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对策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与对策值得各地供销合作社借鉴。

  农家店建设成效显著

  拉动投资 扩大内需和就业

  目前,河南省长葛市共建农家店437家,其中包括日用品店374家、农资店63家,392家农家店由长葛市供销合作社建设。农家店建设的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拉动了社会投资,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据调查,建设一个60㎡以上农家店,房屋场地、店面装修、货架和电脑收银等基础设施需投资15万元;商品资金需投入10万元;配送企业(商户)基础设施和商品资金投入4800万元。全市“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5亿元,对拉动工商业、建筑业、装饰业等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扩大了内需,激活了农村市场。据调查,改造后的农家店销售额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低的增长50%,高的增长10培以上,并以年12%增长速度发展。“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农家店实现农民消费达34亿元,并使城区和乡村市场消费增幅差距缩小8个百分点。

  再其次,扩大了就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据统计,全市农家店建设解决了2300人的就业,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企业(商户)解决了360人的就业,全市“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使2660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为缓解社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家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营方式落后 配送困难多、成本高

  经营管理不规范

  一、店主素质偏低、经营方式落后。据统计,目前农家店店主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占85%,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培训,多为半路“上车”,对国家政策和商品经营管理知识知之甚少。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沿用等客上门的传统习惯,只满足于商品的一买一卖,难以顺应农民需求变化,拓展家电、医药、电信等综合服务项目滞后,尤其是商品售后服务基本还是空白。

  二、配送困难多、成本高。由于受资金和场地等因素制约,长葛市的商品批发配送业务步履维艰、发展缓慢,时至今日还没有形成一家规模型龙头企业,大多为中小型规模配送企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战、经营能力小、配送车辆少、享受厂家优惠政策有限,从而导致商品配送成本过高、配送品种少、商品配送率较低。此外,配送企业(商户)配送商品的价格是县、乡、村同价,导致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的个别农家店商品品种短缺,配送业务满足不了农家店和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个别农家店同时受自身经营服务能力和水平等影响,关门停业或转行。据调查,全市每年大约有十二三家农家店关门停业,年关门率在3%左右。

  三、农家店经营管理不规范。一些农家店内部布局不够合理,商品摆放零乱,食品、药品、饲料等混放,为农民消费安全造成隐患。制度执行不规范,部分农家店对供销合作社统一制作印发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进、销、损、存台账不健全。

  “六个突破”促发展

  在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上取得突破

  坚持标准化建设。“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的建店方式是连锁经营。连锁经营的根本特质是标准化。连锁经营标准化,主要表现在商品服务和企业整体形象的标准化,前提是单店标准化。要以标准化要求建设农家店,做好农家店拾遗补缺工作。

  强化农家店管理。力促农家店建设做到“六统一、一规范”,即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服务、规范管理。指导配送企业和农家店规范设置“三簿两栏”,即预约登记簿、缺货登记簿、群众意见监督簿和信息宣传栏、服务承诺栏;建立完善“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即进、销货台账,进、销货发票,农资商品质量信誉卡,农资商品质量承诺书。

  在直营店、示范店建设上取得突破

  直营连锁农家店在建设、配送、管理、培训方面均优于加盟连锁店,在全市农家店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应积极鼓励配送企业发展直营店,配送企业在乡镇新建镇级店原则上只能建直营店,在行政村新建村级直营店的比例不低于10%。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经营品种多、营业面积大、服务能力强、管理规范的镇村示范店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

  物流配送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工作效率,是农家店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基本保障。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物流成本高、区域代理制度等均导致了配送率不高,而此类问题则是直接制约长葛“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的瓶颈问题。基于此,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承办企业按相关标准要求建设和改造配送中心。可通过政策引导、目标考核和限期验收等手段,督促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步伐。当前,长葛市最亟须做好的即是150亩日用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土地征租及选址定位工作。

  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

  发展电子商务是现代流通手段的重要体现。“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确认农家店订购信息,准确便捷地将商品配送到农家店。因此,要继续推动和深化与移动、联通部门的合作,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在“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中的应用。

  在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上取得突破

  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一网多用、拓展服务领域、整合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服务农民的有效途径。农家店要建得起、立得住、能发展,必须要拓展服务领域,应整合体育、卫生、文化、供销、移动、联通、邮政、粮食等部门力量,共同参与开展农村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农家店为载体,探索建设功能齐备,集日用品与农资销售、农副产品收购加工、文化娱乐、科技推广、医疗保健、休闲健身等一体化的综合社区服务中心。2009年以来,长葛市供销合作社已将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并进行了有益探索。截至2010年10月底,已在全市建成36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特别是在今年古桥乡师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正值一年一度的“古桥乡银杏节”,长葛市社出资上万元,为该村添置运动健身器材,为“银杏节”增添了光彩,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赞誉。

  在退出进入机制上取得突破

  适时开展“星级农家店”评选工作。对评上星级的农家店颁发牌匾予以鼓励,对名不副实的加盟店坚决予以摘牌。


 

  “三大体系”筑保障构筑组织保障体系

  市政府可成立“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商务、财政、农业、粮食、邮政、供销、体育、卫生、文化、工商、税务、乡镇政府等部门组成,不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解决“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和难题。各乡镇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构筑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当前现有的国家和省市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专项资金,对配送中心建设贷款贴息、配送车辆购置进行补贴;对农家店进行升级改造给予以奖代补;对农家店业主培训给予资金支持;对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予以大力支持。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衔接,推进银企对接,帮助配送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帮助农家店主申请小额贷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融资担保贷款体系的建立。允许并鼓励通过流动资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形式提供质押担保,用以新(改、扩)建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协调各金融机构对配送企业的担保贷款实行最优惠贷款利率。建立完善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机制,促进有融资需求的农家店和配送中心能成功融资。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工商部门应在办理农家店证照变更上予以支持;税务等部门应在企业税费减免上给予支持;公安、质监、药监、建设、城管、统计、烟草等相关部门也在职责范围内积极支持,营造良好的氛围。

  构筑人才保障体系

  农家店业主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家店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一要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对农家店业主和基层经办人员进行分层次、分批次轮训;二要开展“十佳经营能手”评选工作。对贡献大、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家店业主和基层经办人员进行表彰。 

(河南省长葛市供销合作社供稿)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