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级农村信用社2011-2013年风险管理达标提升规划的确定,三年风险管理指标达标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各级农村信用社应以落实风险管理达标规划为契机,在未来三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夯实达标工作基础
农村信用社实现达标规划目标,不仅是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事关农村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首先,农信社各级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必须充分认识风险管理指标达标的紧迫性、重要性,彻底转变过去应付风险管理指标达标的思想,把达标提升工作作为经营发展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好。
其次,农信社要落实协调机制,建立由各级一把手负责的达标工作组织机构,层层明确专人负责达标工作,把每个岗位人员工作都与达标提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促进的工作格局。
再其次,农信社要落实责任制,按照各项风险管理指标规划目标细化各项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层级的单位,明确时限要求、责任,逐级监督落实。要落实奖惩机制,并与干部任用、薪酬分配等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切实增强各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达标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消化历史包袱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营改革发展,有效消化了大量历史包袱,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村信用社任务还较重,必须加快消化历史包袱,才能轻装上阵。
在当前形势下,要在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及部门多方面支持的同时,结合改制组建农商行或股份制信用社工作,集中精力,从内部挖潜入手,提高消化历史包袱的能力,彻底消化各类历史包袱。
一方面,各级农信社要突出重点,周密安排,实现消化历史包袱最佳效果。各级农信社要进行全面清理摸底,深入分析,做好归类及统计,合理确定消化各类历史包袱的顺序,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安排,认真落实,扎实推进消化历史包袱工作;充分利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期间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消化历史包袱,把政策作用发挥到最大。还要转变过去消化历史包袱主要集中在年末操作的做法,合理安排消化各类历史包袱的资金及消化时间,按季或按月监测调控、测算列账、年末综合平衡,合理安排收入支出,确保各项指标做到最佳。
另一方面,省联社和市级办事处要对特困的重点县级联社予以适当支持帮助。省联社和市级办事处要帮助重点联社分析各类历史包袱的成因,找准消化历史包袱的最佳切入点,合理确定消化历史包袱的规划,指导其逐步有序实施。也要积极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协调,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发展环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另外,省联社和市级办事处可通过帮助培训、派人员指导、实施重点岗位人员交流等方式提高困难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并积极提供优质企业项目采取社团贷款方式加大贷款投放、指导加强资金管理等多种途径有效增加收入,加快消化历史包袱进程。
不断提高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风险资产,也是制约风险管理指标达标的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在严控新增不良贷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消化处理。
一是要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工作考核和奖励力度,调动每一位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使清收不良贷款成为全员性的工作,提高清收成效。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依法清收工作力度,切实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司法机关的沟通联系,为依法清收创造良好条件,解决赖账户、钉子户欠款问题。
三是要进一步拓宽清收不良贷款的思路和渠道,按照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逐笔分析,采取公告催收、风险代理、债权拍卖等方式方法,探索不良贷款清收的新途径,务求实效。同时,要积极处置抵债资产,对现有的抵债资产进行排序和分析,以竞价拍卖处置变现方式为主,辅以租赁、折价入股等方式盘活资产,实现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是组织好贷款核销工作。要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增加效益,用足用好呆账核销政策,做到符合核呆政策的应核尽核,尽可能多核销呆账贷款,推动不良贷款“双降”,提高资产质量。
五是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坚决遏制不良贷款反弹。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国家陆续出台的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及时了解掌握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发展走势,强化贷款跟踪监测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抓好到逾期贷款的清理收回工作,对形成风险或潜在风险的企业贷款,要落实责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化解风险。
提高经营效益和质量
在当前存贷款仍为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经营业务的情况下,各级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效益立社,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加大业务营销力度。
按照“增加总量、调优结构、降低成本”的原则发动全员广泛吸收各类存款,特别是要着力营销扩大农民和社区居民储蓄存款,着力营销增加工商企业存款和涉农财政性存款、拆迁补偿资金和国土、交通、社保、房管、供电等行政事业法人单位的存款,降低存款综合成本,并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效益性,扩大市场份额,夯实发展基础。
要在坚持“效益优先、风险可控”的原则下积极投放贷款,确保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常发展资金需要,重点支持县域优质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适时参与支持优势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发展,提高资产质量,增强营业收入的稳定性。
要坚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及时调度”的原则加强非信贷资金管理,合理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压缩无息低息资金占用,及时清理处置闲置资产,努力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增加收入。
要按照“扩大范围、稳步推进、效益覆盖风险”原则,抓好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积极完善信用卡服务功能,扩大使用范围,稳妥开办银行汇票承兑和担保类、承诺类、保理类、理财类、咨询顾问类等业务,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