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小额信贷领域三则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一则消息是:7月21日,成立于2009年的哈哈贷团队发布公告称,“已经发展了近10万会员的哈哈贷将于2011年9月2日起停止全部服务。”
第二则消息是:同样创立于2009年的“贷帮”,3年来累计投入已有800多万元,但营业收入只有36万元,净收入为负数。员工的工资只能依靠贷款,公司运营越来越艰难。
第三则消息是:在“第二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冬文指出:“国内许多NGO小额信贷项目在扶贫方面做得都很成功,但总是绕不过一个坎,那就是如何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扶贫模式和发展工具, 小额信贷机构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因为他们不仅能为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支持,还能为这部分群体带去信任感,释放信用的价值。因此,对于身处“金字塔底层”的人群而言,小额信贷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民间微额信贷机构已超过100家。但是,虽然有多年的发展经历,百家微额信贷机构的总余额却还不足10亿元,这甚至不及商业银行向一家中型企业提供的一年的综合授信额度。若与中国目前约1000个国家级和省级的扶贫开发重点县相比,若与我国近亿的贫困人口相比(“十二五”规划将贫困人口标准提高25%),更显得微不足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上述百余家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没有适宜的法律身份,缺乏制度性的融资渠道,无法享受相关金融优惠政策等等。
笔者认为,小额信贷机构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迈过“三道坎”。
其一是法律身份坎。
目前正在运行的百余家小额信贷机构至今不具合法性,虽然从事的是金融业务,但却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认定其属于金融机构,或者说承认其是合法的、可以从事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身份不明给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筹措资金,接受检查等。如果银监会、人民银行等执法机构进行彻查,他们很可能会因为不符合国家金融法、商业银行法而被关闭。对此,被称为“中国小额信贷之父”的杜晓山认为,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各类小额信贷机构,或者是单独针对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出台一些试点意见,解决相关问题。同时,还应适时出台小额信贷组织的法律法规,界定其法律地位。
其二是融资渠道坎。
目前,我国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没有稳定的融资来源,全靠自筹和捐助。因为没有合法身份和适宜的地位,这些机构并没有资格融资。狭窄的融资渠道使这些机构的资金链常处于断裂状态,经营业务难以为继。
对此,专家认为,应针对小额信贷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如,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业绩在达到某种水准时,若连续还贷率达到90%、连续3年运作自负盈亏率达到70%以上,就允许其可以随时筹集赠款,并允许其到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同时,应在利率政策上特殊对待,在人民银行确定利率上限的基础上,对小额信贷机构给予更大幅度的定价权。
其三是自身能力建设坎。
目前,很多小额信贷机构存在业务能力不足、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正因为管理体系跟不上、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才出现了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
因此,政府机构应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该类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帮助成长中的小额信贷机构改进信贷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使其尽快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