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方金融市场的日渐饱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银行开始选择跨区经营的战略路线,且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尽管如此,最近被业内人所熟知的几起城商行因扩张而导致的问题性案例,依旧不能淡出人们的视线。
同样是在固守原有金融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发外域市场,为何大银行可以平稳推进,而中小银行却会出现问题?
跨区发展不仅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而且协调和管理成本过高,这无疑是对中小银行的方方面面能力提出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但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无论在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人才储备等方面,都会显示出明显的差距,乃至不足。而且,随着扩张版图的扩大,由这些不足所导致的风险发生的几率就会越大。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过一个“木桶理论”,也称作“短板理论”。大概意思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而前述发生在中小银行扩张队列中的问题,恰是因其身上的某一块“短板”所致。
“应先全方位提升,补齐短板、做好准备工作,再进行扩张。”业内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其实,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即便是那些已取得扩张战略成效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走出去之前,也做了全方位的提升。例如,吉林长春农商银行为了更好地走出去,事先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仅从该行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工作来看:为了完善和强化风险管控体系,该行严格做到靠流程管风险、靠制度管风险、靠教育管风险。
为了实现“靠流程管风险”,他们按照流程银行的设计标准,推行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划分前台市场营销体系、中台风险控制体系、后台监督和服务体系。总行按照前中后台设置22个部门,实现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业务条线垂直运作,独立考核。对域外分支机构实行“嵌入式”风险管理。总体上形成了条块清晰、分工精细、功能完善、协调有序的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本质性转变。
该行建立健全了覆盖整个业务品种的制度体系,在原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业务属性和产品特性,全面梳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强力执行。从而做到了“靠制度管风险”。
与此同时,该行开展各类警示教育活动,对全体干部员工进行风险培训,使各个级别干部、各个岗位员工充分了解本职工作的风险点,牢固树立“制度大于天”的风险理念,紧紧把住各类风险关口,在全行上下形成“人人关心风险,人人控制风险”的经营理念。对违规违纪行为严查重处,充分发挥警示和震慑作用,最终实现了“靠教育管风险”。
如今,长春农商银行已在黑龙江兰西、阿城设立了2家全资村镇银行,在黑龙江肇东和大连普湾新区设立了2家支行。不仅实现了跨区域经营,而且为“三农”服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可见,只有补齐了那块隐形的“短板”,中小银行才能在域外扩张的路上,走得踏实、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