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dǎn)父(即周大王)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贤而有才干,娶贤惠的太任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宠爱。他把周部落的兴旺发达寄托在姬昌身上,因此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思,于是便自动让贤。他们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的吴、越地区。为了融入当地民族,他们从当地之俗,文身断发。因当时江南一带还相对落后于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带去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颇受当地土著人的敬重,被拥立为领袖,建立起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太伯无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
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寿梦正式称王,到春秋后期吴国开始强盛。传到吴王阖闾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吴王夫差时,又战胜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迫使他屈服求和。后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沉迷酒色,贻误战机,吴国终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
吴国灭亡后,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婺源后繁衍成鄱阳、浮梁、余干等多个吴氏支系。至隋唐时期,吴氏已有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以后又有延陵郡。永安吴姓郡望延陵。到了宋元时期,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渐衰,南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渐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到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增多,还出现了除大陆以外,向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的现象。吴姓分布极广,现以江南一带为多,华东各省吴姓人口比率均占各省人口百分之二以上,尤以福建省为高,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五。
吴广(?-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他与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他任假王,率诸将西征,围攻荥阳。后部将田藏假借陈胜命令,将其杀害。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画家。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小说家。据民间流传的神奇故事与话本,撰成《西游记》长篇章回小说,将其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及理想注于神奇故事中。工书法,善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著作另有《射阳先生存稿》。
吴敬梓(1701-1754),清小说家。其著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切身体会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目,批判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为古典名著之一。
(春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