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改革的推动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自强不息的拼搏,扛着“支农”主力军旗帜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当下,有关“如何保持不断向前发展的态势、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持续胜出”的问题,成了更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团队思想的快速转变、员工行动的及时跟进、个人潜力的深层次激发、企业形象的全方位重塑……走进云南省曲靖市,人们将探寻到的,是一个现代农村金融机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曲靖样本”。
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
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也为了促进全市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快速、可持续发展,2009年,曲靖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认真剖析了全辖区的现实状况:论优势,全辖区员工多、网点多、服务范围广;论发展,全辖区农信社业务发展快、内在潜力大……但是,管理粗放、操作不规范、效益低也是农信社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开展“机关效能型、基层规范型、职工合格型”的“三型”团队建设,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同年,面向全辖区,曲靖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三型”团队建设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三型”团队建设的目标,曲靖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指导全辖区围绕着改革、发展、稳定这一大局,把“三型”机关建设与推动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结合起来。
“把‘三型’机关建设成果转化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实际行动;转化为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农信社科学发展的决策思路;转化为合规经营、利民惠民的有效举措,转化为勇攀高峰、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面向全辖区,曲靖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给出了相应的“考核框架”。
此外,为切实提高全员的工作效率、转变机关干部作风、保证服务质量,曲靖市联社党委还制定了包括《首问首办制度 》、《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在内的“三项制度”。
“运行机制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服务质量,而且还有效防止了部门之间、干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增强了凝聚力和发展活力,整合了人力资源、办公资源,提升了服务水平,降低了成本,破解了管理难题,有效地保障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三型”团队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曲靖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一有关领导如是总结道。
然而,面对成绩,作为一项与时俱进的长期工程,曲靖市农信社的“三型”团队建设还在继续向前推进。
2011年3月,在曲靖市联社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该联社理事长李梅所作的《理事会报告》中,“三型”团队建设的实质依旧贯穿其中: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着力抓好员工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业务骨干、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着力抓好学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着力抓好市联社机关建设,努力把市联社建设成让基层满意的机关……
由内到外的提升
“‘三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贯穿于我们的各项日常工作和‘创先争优’、‘服务创优’活动当中。”曲靖辖区内的宣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公室主任袁明贵介绍说。
与曲靖市联社的号召和步调相一致,多年来,宣威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以“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湛、合格高效、廉洁自律、爱岗敬业”为目标,坚持开展“机关效能型、基层规范型、职工合格型”的“三型”团队建设。
“开展社情教育活动,打造‘三型’团队。”2011年,宣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岳德宽在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提出了继续加强“三型”团队建设的要求,并把“社情教育”选定为打造“三型”教育的着力点。
究其原因,岳德宽分析指出,在改革发展进入深层次的关键时期,全辖区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需要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辖区内各农村信用社需要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走在发展的前列。所以,应当让广大干部职工懂社情、知差距、思进取、求发展、重法规、守法纪、严管理、促合规,打造“机关效能型、基层规范型、职工合格型”的“三型”团队,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执行意识、合规意识、发展意识,促进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上半年,宣威市农信社面向全辖区的“社情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起来。活动分为学习提高阶段、自查自纠阶段、专题讨论阶段、总结验收四个阶段进行,认真分析了全辖区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存在的差距、困难与问题,有利因素及发展机遇。
“三型”团队创建工作的开展,不仅促进了该联社的干部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助推联社逐步走上了精细化管理之路,也增强了该联社对“三农”及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走上了社农“双赢”的道路。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末,宣威农信社各项存款达到 48.72亿元,比2009年6月增加 22.10亿元,增长率为 83.02 %,存款市场份额居宣威市金融机构之首,占33.27%,创历史最高水平;各项贷款达到 29.96 亿元,比2009年6月增加 11.80亿元,增长率为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