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开年以来,我国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继续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央行的一系列组合措施让我国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逐步转向了稳健。
从去年开始,央行总共已上调存贷款利率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2次,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也达到了18%,创下了历史新高。银行业从扩张式发展的状态步入了银根吃紧的另一重天。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和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会给其带来多大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又应该如何调整发展的方向、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稳健货币政策下的利润最大化, 从而早日走出困境,达到扭亏增赢的目标?这些都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新问题。
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笔者所在县联社存款余额344541万元,贷款余额259085万元,涉农贷款余额214913万元,农贷占比75.20%。
随着国家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如此巨大的信贷投放量仍难以满足当地信贷资金需求。
截至7月末,渠县联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虽比年初下降了4523万元,占比仍高达15.1%。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也为7.1%。不良贷款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而且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由于渠县联社历年亏损挂账较多,历史负担较重,各种硬性指标偏低,未达到最新业务开办门槛,仅靠传统的存、贷款模式利差收入 ,业务面较为单一,致使利润来源单一;中间业务收入未能对总体利润作出较大贡献,因此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大。
针对以上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国家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吃紧的预期,农信社如何结合县域经济实情,在大力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提高盈利水平,又能做到控制贷款过快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谋求解决之道,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源泉:增强资金实力
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存款是买入,贷款是卖出。没有充足的资金实力支撑,就丧失了拓展资金运用渠道的潜能;市场经济复杂多变,一旦迎来商机,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就会错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时机。
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募集社会资金,增加信贷可用资金储备,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农村信用社实现利润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趋势:拓宽增收渠道
现阶段各地方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基本为存贷款利差收入,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规模的控制无疑将直接影响利润水平的提高,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思维,拓展增收渠道。
第一,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在央行稳健货币政策下,农村信用社应在服务方式、经营范围上有所突破,以满足“现代农业”领域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客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二,要衍生先进的金融工具,提升服务层次。目前,大中城市的商业银行利用畅通全国的资金结算渠道、存款通存通兑网络等独特的优势,率先占领了中间业务市场,大量办理结算业务,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和咨询业务等,拥有大量的客户群,已步入成熟的发展阶段。农村信用社应抓住大中企业外迁、入驻县城的机会,加大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投入,并从农村信用社长远利益出发,开通理财、贴现等业务。同时,逐步引入金融和科技人才,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迅速提高服务能力,应对不同企业层次的需求。
第三,努力构造资金余缺调剂体系。加强与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掌握农村信用社系统内资金调剂的相关制度,构建资金余缺调剂体系,并逐步发展到向资金过剩的其他联社或商业银行拆借资金,实现资金使用效益双赢,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途径:加强财务费用管理
在费用的考核上,要把费用支出与实现收入相联系,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实行综合费用率、费用总额“双轨制”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比例性指标,向勤俭节约要效益,力争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效益,实现财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费用要向有效益的支出倾斜,确保业务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严控费用铺张浪费无效益支出,细化账户管理,对限额使用项目要控制在限额以内,比例控制项目要在规定比例内列支,审批管理项目要坚持先批后支,并严格控制大额费用、公共费用支出,实现节支增效。
根本:提高贷款质量
在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农村信用社营销贷款,必须把握信贷资金投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贷款质量,从而保障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调整信贷结构。对企业的贷款投放,农村信用社要认真遵照监管部门意见,对贷款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将贷款向低耗能、高产出、高效益、高财税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安全的项目转移;对农业的贷款投放,要依托本地资源,在创新和开拓支农新产品上实现新突破。
第二,调整贷款期限。大额期限较长的贷款由于市场变化的影响,周期长、调头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贷款期限应向短期转移。适当缩短贷款期限,可牢牢把握市场动向,在贷款投放上始终保持灵活的应变能力。
第三,化解贷款风险。有的借款人在旧的贷款尚未清偿的情况下,向客户经理申请为其办理一笔新的贷款,用以清偿旧的贷款。“以贷还贷”对信用社维系借贷关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潜在的贷款风险。对此,农村信用社对借款人“借新还旧” 的贷款,要符合相应标准才可“以贷还贷”。首先,借款人生产经营基本正常;其次,借款人要有能力结清全部欠息。转贷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不增加贷款余额,以减少借款人的续贷余额,化解贷款风险。
保障:加强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信用社对中层干部和信用社主任应实行公开竟聘选拔,构建与全面绩效评价体系相结合的干部选拔任用和淘汰机制,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工作业绩定期考核和调整,做到优胜劣汰。对员工则应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化组合,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同时,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员工教育,把队伍作风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不断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主动参与到助推信合事业的发展中来,为实现农村信用社利润最大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