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9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基层 画一幅真正的社会画卷

于 谭

  近日,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一股久违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中央级新闻单位相继开展新闻采访“走基层”活动。记者到基层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反映基层民众需求,剖析基层社会现象,把社会的真实、人民的真实反映出来,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画一幅真实的画卷。此举壮哉!

  很长时间了,我们媒体里的新闻缺乏新鲜、朴素、活生生的内容,国家政治活动、国际突发事件、名人报道、网络新闻再编,几乎成了新闻的主体内容了;再有就是广告、广告衍生品;副刊尽是摘编,摘编首选猎奇,猎奇无奇不有。人们发问:媒体人是闲来无事,还是不知怎样评价新闻价值了?实际上都不是。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观察社会的立足点或者说社会价值取向出了问题。中国近代第一张报纸,当推晚清《东西洋每日统计考》。在国家那么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报纸依然公开申明“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为己任,自觉地与进步、科学、发展站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进步报刊始终站在民主革命的前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的新闻媒体,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深入基层、求真务实,是它的根本属性所在。

  基层是个大天地,真山、真水、真“圣人”。在基层看到、听到的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新鲜、生动是基层事物的特点。上世纪60年代有两篇长篇报道,一篇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篇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成为中国新闻作品经典,具有催人泪下、历久弥新的震撼力和感召力。这是老一代记者深入基层、艰苦采写的见证。1999年,笔者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参观时,亲眼看到来自河南数个市县的数千群众举着写有“我们的好书记焦裕禄”的横幅放在焦裕禄墓前,还有人在现场大声朗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报道。我由衷感慨:记者一生能有这样的作品留世,此生足矣!后来这种风格的新闻作品被称作报告文学。穆青、黄宗英、徐迟等人,都是上个世纪作为记者长期深入基层、写出精彩报告文学的代表。他们的作品鼓舞了一代人。时代需要鼓舞人心的作品,而鼓舞人心的作品只能来自基层,来自实际生活。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舆论最有力的营造者,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影响极大。记者深入基层,就要寻着各种社会角色的不同底线为尺度,去发现健康的、优秀的人与事,把他们推荐给社会,给人们以鼓舞和信心;同时把那些不健康的,丑陋的东西曝露于市,把他们钉在穿越底线的耻辱柱上。深入基层,用心观察,抑恶扬善,形成气候,相信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更加舒朗、健康、向上。这也是记者的职责。

  (作者系资深新闻工作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