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支扎根在农村沃土上的金融队伍,柜台前,他们通过一张张“惠农一卡通”,传递着对“三农”的呵护和关爱;走村串户间,他们用及时的金融雨露,抚平了农民紧蹙的眉头。
他们,又是一支时刻冲锋在前的“行动队”,在旱魔肆虐的农田旁,他们的形象,越发闪光;在洪水咆哮的风雨里,他们的身影,越发高大。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那支牌儿亮、名儿响的金融队伍——云南省曲靖市农村信用社。
重建后的笑容
车行至曲靖市马龙县小海子村,沿着整洁宽敞的道路放眼望去,一幅崭新的新农村画面在视线中铺展开来:
道路两旁,成片的浅水藕池内,荷叶随风轻摆,书写着生机,也点缀着希望;一栋栋居民房拔地而起,或三层、或两层,独门独院,整齐有序。外墙是统一的白色,村里人说,那是新农村的“标志”。
“谢谢政府、谢谢党、谢谢信用社……”在“小海子村084号”门前,围着粉色头巾陪孙女玩耍的阿婆,一张口就说了很多个“谢谢”。
想起2010年的“6·25”特大洪灾,阿婆的表情中依旧充满哀伤:村子被淹得很厉害,发大水了,水卷着浪在村里跑,很多人家的房子都被冲走了,牲口也都被冲丢了,自己家刚盖没几年的大砖瓦房,也被淹了……
但谈起新房子,阿婆又是一脸的笑容,“比以前的房子好很多!”
“这个真得感谢信用社啊!没有他们,我们真的建不起这新农村来。”看着知足的阿婆,小海子村村委会主任张开祥感慨道。
他告诉记者,眼前这是新的小海子村,距离原来的小海子村约一二里地。新村子里,大约90%的人家都在信用社有贷款,八九万、四五万的都有。家家房屋重建的钱大部分都可以划分为三块儿:农户自有资金+政府补贴资金+信用社贷款。像这位阿婆家,贷款金额是35600元。
“期限三年,实行基准利率。”聊天中,张开祥一再强调着农信社对小海子村重建的支持力度。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6·25”洪灾发生以来,马龙县农村信用社共向全县783户受灾群众发放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贷款,累计金额达6721万元。其中,仅用于帮助小海子村房屋重建及整体搬迁工程的贷款就达2580万元,支持农户326户。据了解,对于该类抗旱抗洪救灾贷款,马龙县农信社坚持“严格执行基准利率,实行利率优惠”的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灾区人民让利200余万元。
农信“行动队”
农业大市也无法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事实。自然灾害,就像是悬在曲靖绿色田野上的一柄利刃,考验着农户,也随时考验着服务“三农”发展、冲锋在前的曲靖市农村信用社。
无论是干旱,还是洪灾,扎根于农村的曲靖农信人,始终冲锋在危机的一线:2010年曲靖大旱时期,曲靖农信社共为41. 62万户农户发放救灾贷款33.36亿元,并为多家小企业发放救灾贷款930万元,为投入抗旱救灾、展开生产自救的广大灾区群众和小企业送去了“及时雨”。在马龙县“6· 25”特大洪水灾害时期,农信社累计投入两亿多元信贷资金,支持全县恢复生产重建……
在与自然灾害的一次次对决中,曲靖市农信社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抗旱救灾保障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下发《关于抗旱救灾支持春耕生产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防汛抗旱救灾的紧急通知》等有关文件,成立抗旱救灾支持春耕生产领导小组、抗洪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等专项保障机制,将信贷支持“抗旱双保”、抗洪救灾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服务“三农”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简化信贷手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其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支持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其三,建立信贷“绿色通道”;其四,对防汛抗旱救灾支农信贷资金做到早调查、早筹措、早安排、早准备,信贷投向优先向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防汛抗旱救灾倾斜,尽最大努力解决好抗灾救灾和春耕备耕支农贷款的资金需求;其五,严肃工作纪律,抗灾救灾和信贷支农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协调到位和发放到位。
在防汛抗旱救灾保障机制中,开辟“绿色通道”是其中较有特点的一项措施。所谓“绿色通道”,即是指在辖内各网点设立“抗旱救灾资金直补绿色通道”、“抗旱救灾信贷专柜”,实行专人专柜优先办理业务,做好“一折通”财政涉农直补资金发放工作,以确保救灾资金和政府补贴第一时间安全拨付到受灾农民、企业手中开展生产自救。此外,在受灾较重地区,农信社采取上门服务、流动服务和柜台集中以及适当延长网点营业时间等措施,提供便民金融服务。
每一次抗洪抢险,每一次抗旱救灾,就像是一次次的冲锋战,考验并检阅着曲靖农信人的支农实力和支农信念。每一次,他们都能用行动,为曲靖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农民点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