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豆、油菜籽等原料涨价,一些食用油、油脂品牌开始涨价。为保供稳价,发改委、粮食局等部门已开展全国食用植物油库存检查。
食用油是关乎居民日常生活的产品,食用油价格的涨跌理应慎重。商家因为原料涨价而要求调高售价,这原本可以理解,但是眼下快销商品的“涨声不断”,已经给民众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如果食用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再大幅提价,民众的心理接受能力与经济承受能力都将再度遭受考验。这也是国家几次宏观调控、限制商户自行涨价的原因。
实际上食用油的生产和销售,也理应遵循市场规律。原料等上游市场涨价、人工成本、管理成本提升,商家适度的涨价不是不可以,只是要适度。这个度,不应该把握在个别商家手中,也不应该把握在行业协会手中,而必须掌握在政府手中。只有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或加之市场干预手段,或动用原料储备,才能使食用油的涨跌平稳过渡。
一味地纵容商家,或是一味地苛责商家,都不可取。目前的情况下,不少食用油生产企业都处于薄利、甚至亏损状态,由于限价措施影响,目前食用油生产意愿受到一定压制,国内大豆压榨行业的开机率甚至只有5成左右。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一方面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继续限制商家的过度涨价,另一方面也应该从解决原料高企等问题上下工夫,保障商家的合理收益。比如适度的降低大豆、油菜籽等原料的价格。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大豆等原料依赖于进口,其价格比国内总体高。短期内,政府能否动用国家大豆储备,缓解原料价格压力,将会对食用油涨跌起到实质作用。再者,农业部门也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农民种植大豆、油菜籽等作物,以从长远上解决我国食用油原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当然,如果以上预期都无法操作,那么食用油涨价或者就势在必行了。果真如此,则国家层面应该更加精密地关注食用油的价格波动,更加有效地控制价格上限,以防止食用油价格一路虚高。因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价格一旦涨上去,基本上就下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