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管理者认为,企业为员工支付了薪水,员工理应为企业效力,天经地义的事还有必要谈什么激励员工?
但问题在于,企业雇佣的不是机器,而是人,这个人是否足够积极主动,给企业带来的绩效是很不一样的。因此就有人认为,薪水是最好的激励手段。
经验表明,对于基层员工,薪水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但很快就会变成保健因素,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了。而且,人们看得不仅仅是绝对薪酬,还会比较薪酬的相对值,看公司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否公平。因此,公司要明确价值主张,并建立完整的薪酬制度,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薪酬体系,才能确保薪酬体系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但要真正解决员工的激励问题,就要先弄明白员工的动机和驱动力。哈佛商学院院长尼廷·诺里亚和另外两位哈佛商学院教授的著作《员工激励的“四力模型”》中认为:人的感情驱动力可以分为四种:
获取,即获得经济和社会地位等东西;结合,即与个人和群体建立联系;理解,即了解我们周围的客观情况;防御,即抵御外部威胁和推动正义。
具体而言,获取驱动力最容易通过组织的奖励制度得到满足;要满足结合驱动力,就要建立一种促进团队合作、协作、开放和友谊的文化;要满足理解驱动力,最好设计出有意义、有乐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岗位;要满足防御驱动力,这需要设计公正、可信、透明的绩效管理和资源配置流程。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很多事情可能是无能为力的,但还是可以营造一个相对不错的小环境。比如说,员工虽不指望自己的顶头上司对公司的整体奖励制度、文化、岗位设计或管理体制施加重大影响,但这位顶头上司可以在表彰、认可和任务选派上,把奖励与员工表现挂钩。
还有一个更实用的办法。哈佛商学院教授特蕾莎·阿马比尔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每天在有意义的工作中取得进展的成就感,是激励员工的关键。”因此,如果把管理重点放在工作进展和员工管理上,更容易让员工有成就感,提高组织绩效。
管理者要提供“催化剂”和“营养剂”,以推动项目取得进展。所谓“催化剂”,就是能为工作提供支持的行为,包括设立清晰的目标、容许自主性、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时间、为工作提供协助、以开放心态从工作成败中学习等。所谓“营养剂”,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行为,例如对他人表示尊重和认可,给予鼓励或精神安慰,建立归属感等。
管理者要通过支持员工,并推动他们在有意义的工作中日益取得进展,从而改善员工的工作心理。为了要保持员工的内驱力和幸福感,管理者没必要费尽心机地揣测员工心理,或操控各种复杂的激励手段。只要他们能够向员工表现出基本的尊重和体谅,员工自然就会产生创造卓越业绩所必需的情感、驱动力和感知,将注意力放在对工作改进上了。 (阎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