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8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招聘:企业文化第一名片

龙晓

  严君,曾与笔者一同在零售行业打拼多年,前段时间,聊起他在步步高超市的一次应聘,那次应聘距今已8年有余,但他对当时的招聘依然记忆犹新。

  “一见如故”,这是这家企业给他的最深印象。其实严君所谓的一见如故,正是他与一位陈姓招聘主管的一见如故,他对步步高的第一印象就缘于对陈主管的第一印象。

  在零售业这些年,被企业招聘过也为企业招聘过人,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应聘者而言,最先打动他们的,不是将来薪水多少,岗位怎样,而是这场招聘会散发出来的企业文化。

  而招聘会所承担的也不再是招几个做事的人这样简单,实际上是企业面对未来同事的第一张企业文化名片,承担着宣传企业精神和展示企业风采的重任。不管来者是否会成为将来的同事,有一点是要做到的,就是让他们都成为企业未来的朋友。

  如果一场招聘会可以做到这点,则不论招兵买马的成效如何,它都是一场非常有意义和成功的招聘会。

  那么如何来打造这张企业文化第一名片呢?我相信关于招聘会的CI、VI以及流程之类,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模式,可以大同小异,也可独辟蹊径。但真正代表企业的,正是我们自己。下面就用经历的几件旧事聊聊招聘和应聘的故事。

  故事一:以礼平息人才之战

  每当一个商场开业,总有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举行,意在吸引本土零售人才,组建自己的零售团队。所以每当一个地区有新张在即的商场时,其他同行在人事上便如临大敌,为稳定团队,防止人员流失,这些同行往往想出各种方法和策略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

  曾在新店招聘会上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那时我刚从待过的A企业辞职,在B企业任超市部经理一职,A企业老板在B企业招聘会当天亲临现场,由其人事主管当场记录到场应聘的A企业职员名单,并声明,如果有员工当天露面,一律自行从A企业除名,并不计发任何工资和福利。

  看着前来应聘又逃跑的一些A企业人才,面对A企业老板和人事主管这种当面拆台行为,我和我所在的B企业领导自然非常气愤。但冷静之下,我和A企业人事主管沟通了一下,他诉苦说,由于B企业工资待遇和环境比较好,现在很多员工都想跳槽到B,B的人才招聘会一开,他们可能会面临人力流失的危机,这对他们的可持续经营造成了很大威胁,只好出此下策。

  “这样好吧,对于以后来应聘的A公司员工,不出具足够的证明,我们绝不会录用。”我这样回复他。

  自此,面对来投奔B企业的老同事,我都没有表现出很大热情,只是礼貌地让他们先考虑清楚,并理清人事关系后再作打算。

  虽然我当时这么做在老同事中显得不近人情,但却化解了一场可能由人才战引起的两家企业的更大摩擦,保证了B企业超市部开业前的稳定局面,对同行也展现了B企业和谐大气的企业文化。

  其实,B公司后来的超市主管和员工也陆续来自于A公司,但A公司自此并未有任何的异议和过激行动出现了。

  故事二:第一份工作的意义

  当时在B企业做超市经理时,有一件面试的事,也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中午,负责超市人员招聘的小曾把我叫到一边,说是来了3个刚毕业的技校生。小曾看他们的简历和学历以及经验都不合适在超市做,但是这3个毕业生都

  不肯走,说是一定要面见经理。他们认为面试是他们的权利,因为公司的广告里说企业的用人平台是没有门槛约束的,他们被这样开明的企业文化吸引,所以一定要求进来面试一下。

  3个很可爱的年轻人,忐忑的眼神掩饰不了自信的光芒。我看了一下他们的简历,要求的岗位都是电工,他们的电工证发下来不到一个月吧,跟他们一样新得让人扎眼。

  “请说说你未来3年的规划。”我说道。他们问一定要是工作上的吗?我说:“不用,天马行空,讲什么都行。”

  “我要成为电梯技师,我师傅就是做这个的,我很佩服他。”

  “我还想去读书,上大学什么的,专修机电之类的科目。”

  “我想挣多点钱,家里现在就我一个不挣钱,光花钱,其实我蛮想做生意的,如果能在这里学到怎么做生意,就好了!”

  “你们谁的技能最好?”

  “其实是他。”另两个指着那个梦想未来做电梯技师的人。

  “是这样,我这里只有两个电工的名额,而且弱电和强电都要会,并且都要求会做简单的木工修理活。你们谁可以担当?”3个人都沉默了。

  “那,如果平台不只是做电工呢?你们看,我们的生鲜部还是很需要像你们这样年轻而有激情的年轻理货员的,而且生鲜部的冷链设备是很需要你们的技术知识去维护的啊!”

  “专业不对口,这些岗位我们能够胜任吗?”

  “没有经验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们不去尝试,刚才问到你们的理想,每个人都不一样吧。其实,对于第一份工作,我真的不建议大家太关注是不是专业对口,而是希望大家通过这样一次尝试来体验为社会服务和挣钱的感受,然后再冷静和成熟地想一想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并确立自己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

  “试一试,如何?我们欢迎有勇气的年轻人,如果你们来,教会你们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试结束后,他们纷纷站起来和我握手:“谢谢您,不管我们是不是决定要来,但是您的话让我们知道了第一份工作的意义,我们记住您了!”

  故事三:与同行高手相遇

  在招聘面试时,我常被告诫,不要说太多,只要提问让对方回答即可,以免遭遇高手,弄个自讨没趣。不过我一向是个热情而喜欢交流的招聘者。即使遇上高手,也是交流得很快乐。

  我向来最佩服福建永辉的生鲜管理,在招聘中如我所愿,来了这么一位来自永辉的生鲜人才。其实说句老实话,当时紧张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在拿捏一番自己的情绪后,我开始了对他的面试。

  我对他的技能问题设有三个阶段:普通的生鲜常识提问;管理性质问题的提问;生鲜类课别中一个小品项的专业性细节提问。

  三关他毫不费力地全盘过关。时间也很短,他掐中要害回答问题,如此流利简洁,让人刮目相看。“多时没有遇到过这样强悍的同行了,如果他真的愿意来公司,我还真想跟他学几招。”我想。

  由于其对答如流,面试时间一下子变得宽松,如果我这样快快结束面试,感觉浪费了这难得的交流机会。于是对他说:“其实面试是结束了,但是做为同行,是否可以进行一下额外的交流?”

  他感觉到我很看好他,于是便聊了起来。我们的谈话最后超出了零售业的边限,在各行各业里谈各种话题,他对福建茶文化的解说尤其让人向往。原来,一个应聘者也可以完全向人展示原企业的精神和风貌,可以将文化的精魂散播到大地的另一处,影响并带动另一个企业的同仁。

  原来在应聘中展示企业文化魅力的不仅是招聘者,还有那些来自优秀企业的应聘者们。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