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食在超市生鲜部门中最能体现本超市顾客群体的饮食喜好,从而间接反映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内涵,因此熟食经营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在中国,超市的经营者更要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璀璨光辉的饮食文化,掌握熟食的经营特点,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营运超市生鲜工作。
在整个生鲜部门,熟食是最能够将差异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项目,没有哪一个项目能像熟食一样具有大力塑造特色性、差异性的风格。熟食的主要营运目标是为整个生鲜部门贡献毛利和销售。熟食经营的风格是“美、洁、新、异”:“美”就是美的风味食品;“洁”就是食品、人员、环境的整洁卫生;“新”就是新商品、新风味;“异”就是指商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具有特色。熟食营运的重点在于严格把好质量关、新商品开发关、生产操作标准关,其中鲜度管理成为熟食经营的重中之重。
熟食鲜度管理的原理
细菌/微生物的感染
熟食腐败的原因主要是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细菌。细菌的繁殖使食物中的蛋白质、糖、脂肪等物质分解,产生酸味、臭味,颜色、气味、组织、弹性、光泽等均发生变化,导致食品腐败变质,不能食用。如将不符合标准的食品卖给顾客,会导致使用者出现肠炎、痢疾,甚至食物中毒等病症。
熟食的特点是直接入口食用,食前不进行再加工,因此,熟食品质的控制是极其重要的。国家规定,熟食质量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量,前者代表着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程度,后者代表着食品受污染的程度以及是否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食品里所含肠道致病细菌主要是沙门氏菌、痢疾菌、伤寒菌。对这些细菌繁殖条件的研究,有利于对症下药, 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控制食品的质量。
口味的变化
食品在存放和销售的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和自身的变化,食品原有或特有的风味、口感会逐渐减少、消失,甚至变味,食品不再拥有新鲜的、正确的口味。此时,食品鲜度下降,品质降低,即使熟食从眼观上判断没有变酸、变臭,我们也认为,此时的熟食已经变质,不符合销售质量的要求。食品风味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与存放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时间越长,风味散失得越厉害。
熟食鲜度管理的措施
时间管理法
细菌在15℃以上的适宜温度下,一天的繁殖足可以使食品发黏变质。有些超市将中式熟食陈列在常温下,这一温度,恰好是细菌最容易繁殖的温度。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菌在加工后都可以被消灭。因此规定热熟食的保质期最多是一天。一天并不是一个保险时间,如果外界环境的温度过高(如炎热的夏天)或食品制熟时受细菌的污染比较严重,熟食制品会在几小时内变坏。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是小时管理法,所有销售的熟食都必须立即生产、立即销售,用时间代码明示销售时间的长短,且每一次销售都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温度管理法
科学研究表明,熟食中含有导致肠道传染疾病的大部分细菌,在62℃以上的高温加热15至30 分钟,即可杀死。沙门氏菌在60℃以上高温加热30分钟,即可死亡,所以在制作、陈列熟食的过程中,通常采用温度法来消灭细菌。对于凉菜,加热则导致风味的彻底损坏,凉菜的控制方式是采取低温的方法,在0至5℃之间,细菌的繁殖降低到最低,可以延长商品的保质期。 (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