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几乎是中国人每天都用的餐具,但是你想过它们也能成为一种收藏品吗?在上海收藏家蓝翔老先生的小小藏筷馆中,答案不言自明——一对近两米高的大筷子醒目地插在一角,近看之下,筷顶各刻一只猛虎,虎头下的八面分别镶有八仙的八种法器,并分别配以一根紫藤、一根葡萄枝缠绕其上,鸟儿在枝上婉转鸣唱,举目四望,周围摆放在陈列柜里的筷子也是各有奥妙,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玳瑁筷、木筷、竹筷应有尽有,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有汉族使用的,也有藏族人把刀和筷子组装在一起的刀筷,而最宝贵的唐代人使用的筷子,则保存在银行的保管箱中。
从“灵隐佛筷”开始
蓝翔收藏第一双筷子出自偶然,1978年他经过杭州农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用长长的筷子吃饭,问她使用的筷子为什么这么长,她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结婚以后不生孩子,所以婆婆带着她到灵隐寺许愿,买了十双济公佛筷,后来果然生小孩子了。我看到这双筷子又粗又大,对老太太说我买十双新筷子换你的,她说不用不用,我还是买了新筷子换过来,拿到以后看到上面还刻有“灵隐佛筷”四个字,很高兴,以后就一直收藏下来了。
真正让他意识到收藏筷子有价值是在上世纪80年代,蓝老偶然看到报上有一则趣闻,说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年访问中国前特地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如何使用筷子,后来在周恩来总理设的国宴上他特别用筷子夹菜进食。而当尼克松将筷子放下时,一位加拿大记者眼明手快,快步抢上前将这双美国总统用过的筷子收入囊中。在场的人先是惊讶不已,旋即恍然大悟,都佩服这位记者的机灵。这件事传到美国后引起关注,有位收藏家竟想出价2000美元收购这双筷子。这则报道触发了蓝老收藏筷子的念头,到目前为止,他一共收藏了近两千双筷子,号称“筷子收藏大王”,按照他的说法,“玩字画,我也玩不起,所以把后半生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筷子收藏里面了”。
他的藏品多数是从古玩、旧货摊上买来的,他说自己不富裕,到北京也仅仅是在潘家园这样的地方看看有没有古筷什么的,而琉璃厂我不敢去,不是因为里面没有好东西,而是进入那里面的东西都价格太高,我买不起。
小筷子有大学问
蓝翔收藏的稀奇古怪的近两千双筷子之中,年份最久的一双筷子是唐代的鎏金银筷,中间一段鎏过金,下面都是银皮镶包下来的,当时一并出土的除了这双筷子以外还有把长柄勺,它们是蓝翔现在收藏年份最久的两件藏品。
如今绝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在唐代,金属筷的使用相当多,比如我国出土银箸数量最多的一次是1982年,在镇江东郊丁卯桥出土的950余件唐代银器,其中银筷达40余双。可惜,当时的人相信银筷可以测毒的观念并不正确,现代科学证明银筷并没有这个功能。制作精美的银筷至今仍受欢迎,但人们已把它当工艺品看待。至于价格昂贵的金筷更是奢侈品的象征,史载唐玄宗曾赏赐宰相金箸一双。后世的上海滩大佬哈同、杜月笙等也曾用“金台面”待过客。
再后来,筷子已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能工巧匠们的创造也使筷子成为供人观赏把玩的手工艺品、收藏品,来中国旅游的外宾也常常把筷子作为“工艺品”、“艺术品”买回去收藏或馈赠亲友。比如他收藏的一双“绿竹晚红”象牙筷,描着青山绿水,只有将筷子并拢,才能窥见全图。这样的筷子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工艺品,有的在上面镶金镶银,有的在上面雕龙画凤。比如他收藏有闻名中外的嘉定竹刻对筷,一双竹皮刻有“金玉之心,芝兰之气;仁义为友,道德为师”的对联;反面竹心刻的却是唐明皇游月宫图。另一双正面刻“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反面刻的是诸葛亮借东风图,“游月宫”和“借东风”都是戏文。
蓝翔先生收藏的最小的筷子只有几厘米长,已经失去使用功能,而是充当挂件而已。据说,这种挂件在清代非常盛行,取其“筷子”即“快子”(快快得子)的意思,是当时保佑妇女平安生产的吉祥物。
1988年,蓝翔在上海多伦路文化街举办了“蓝翔十年藏筷展”,并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小小的私人藏筷馆,从此经过的路人总能看到一位老人在伏案写作或者摆弄他的收藏品,在不大的空间里摆放着从唐代至今的各式各样的中外筷子,另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不同材质的筷笼、筷枕、匙勺等藏品。
就在这些没人注意的不起眼的小东西上,蓝先生看到了很多民俗、艺术和文化的背景,比如藏族、满族的一些筷子装在一个类似刀鞘的容器中,并佩于腰间,这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翔,1930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现为上海市作家、收藏家、民俗学者,收藏的筷子近两千双,号称“中国藏筷第一人”,曾撰写出版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观》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