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蓝花的碗里,盛着豆花状的酸奶,这种酸奶不能用吸管吸食,而是要用勺子舀起来咀嚼。近两年,这种名为“老酸奶”的乳制品,因其独特的包装和口味,引得众多消费者追捧。
随着行情看涨,各地众多奶企纷纷出手,试图分一杯羹,一场关于“老酸奶”的“混战”已经拉开,一夜之间,酸奶们都“老”了……
谁是李逵?
在青海各地有一种传统酸奶,凝结若豆腐花,用碗盛着,食用时用小勺挖取。这种酸奶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许多游客都被这种美食吸引。
2008年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传统酸奶的工业化生产,为了突出青海本地特色以及传统特点,他们将这种新产品取名为“青海老酸奶”还设计了以蓝、白为主色调的青花瓷造型外包装。“因为青海最早的碗装酸奶就是用蓝色花纹的白瓷碗装的。”小西牛乳业总经理王维生说。
“青海老酸奶”一经问世,立即受到追捧,日产量从最初的4吨增加到70多吨仍然供不应求。但这一火爆的局面很快引起了全国各家乳业的注意,各地形形色色的“老酸奶”纷纷上马,其中不乏蒙牛、三元、完达山这样的乳业巨头。“东北老酸奶”、“蒙古老酸奶”、“北京老酸奶”、“汉口老酸奶”、“西湖老酸奶”……令人眼花缭乱。
据了解,“青海老酸奶”是小西牛的主要产品,仅2009年销售额就达到8000多万元,2010年更是销售破亿。
对于目前的混战局面,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尹小俊说,食品行业本身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一些只追求眼前短期利益的杂牌乘虚而入,都会对这个新兴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傍名牌”的隐忧
对于“老酸奶”的这场“混战”,曾经代理过“蒙牛酸酸乳侵权案件”的律师刘贵增表示,如果说‘青海老酸奶’是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首先开发生产的话,那么其他乳制品企业生产老酸奶的行为,显然属于仿冒或者‘傍名牌’现象。当品牌成为市场上知名或者驰名品牌之后,其他企业尤其是一些不具备实力的中小企业跟风会搅乱市场,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肃清市场。
其实,傍名牌在食品行业主要表现在“傍名牌产区”、“傍名牌商标”、“傍名牌概念”等,老酸奶、作出购买决策时产生误解,以达到扩大销路、获取利润的目的,“在中国,这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浙江大学客座博士生导师林治表示,重新创立一个牌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品牌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既然名牌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这些没有正当竞争意识的企业动了“搭便车”的脑筋,一旦苗头不对就立即掉转方向,毕竟船小好掉头。除了利益驱动,傍名牌泛滥还在于很多行业门槛过低,不具备保护力,“如果任何没有生产资质的企业都可以进入,那门槛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事实就是,在我国,许多行业都是低门槛甚至没有门槛。”
同时,由于区域对经济的保护和地方利益,许多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在纵容这种行为,再加上法律体制滞后,致使“傍名牌”在钻法律空子。填补行业空当在傍名牌现象背后,产品市场其实并不稳固。尹小俊分析,当前的企业竞争大多仍停留在对产品消费方面,部分发展到品牌消费,但距离消费文化还有一段距离。从表面上来看人们对老酸奶的消费热衷其实是对传统老酸奶类型消费的翻版,但从长远来看,人们更看重的是对产品品牌和文化的消费。
多管齐下是根本
尹小俊认为,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及其含金量。事实上,推广一种产品,卖点就在于产品背后的健康理念和消费习惯,通过改变和引领人们的消费习惯,制造新的卖点,扩大消费人群,实现增值。“纵向式发展受困,横向发展是必由之路。”
林治建议,行业协会也应该是整个行业强有力的保护者,成为行业自律和自我监管的重要部门。
但我国的行业协会很不得力,大部分都是“兴趣俱乐部”,根本起不到监管作用。因此行业协会是食品行业的短板,亟须加强建设。对于被“抄袭”企业应该如何维权,刘贵增认为,应保障名牌优质产品在市场上应有的地位,企业一旦发现抢注商标,应通过提出商标异议或者争议等,撤销恶意抢注的商标。
行业监管部门也应通过市场监视,包括互联网络监视,及时发现仿冒或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尹小俊认为理顺市场秩序也很关键。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要对市场加强监管,及时制定政策,引导和规范行业秩序,避免无序竞争。
另一方面,要再造新的市场秩序替代目前混乱无序的局面,必须建立行业共同体,建立行业联盟规范约束违规企业,通过推行实施市场化、透明化的竞争规则,降低行业潜规则及其带来的运行风险,实现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