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
据新华社消息 记者4月24日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国务院食安办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公告,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
公告要求,食品(含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必须诚信经营,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禁使用各类非法添加物,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时排查、整改食品安全隐患,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严禁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对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吊销相关证照,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相关物品,要求其对造成的危害进行赔偿,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告明确指出,对生产贩卖非法添加物的地下工厂主和主要非法销售人员,以及集中使用非法添加物生产食品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一律移送司法机关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并强调,严禁非法制售国家公布的食品中可能使用的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饲料和饮用水中使用的物质;生产单位必须在产品标签上注明“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并建立销售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严禁向食品和饲料生产经营单位销售。同时,严禁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严禁违反国家标准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违反上述规定的,一律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惩处。
公告要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按规定落实相关记录、查验制度。对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或者未索证索票、票证保留不完备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提供虚假票证或整改不合格的,一律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对因未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而销售、使用含非法添加物食品的,责令立即停产、停业。对上述违法行为,同时依法予以其他相应处罚。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已下发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
(周婷玉)
国家发改委:今年棉花种植不容乐观
本报讯 国家发改委农村司副司长方言近日在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发布会上表示,在目前粮食增产的背后,经济作物出现了新的变化,棉花产量连续下降,尽管去年11月份棉花价格出现了较高的上涨幅度,但今年的棉花种植情况不容乐观。
据方言介绍,造成棉花产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黄淮海长江流域,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河南、山东提出了粮食增产工程以后,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而且粮食种植的补贴高,有趋利行为。“再加上国家的‘千亿斤增产计划’,65亿的田间工程投入,棉花情况更不乐观,我们当时在制定‘千亿斤规划’的时候就有这个担心。”
方言称,现在环渤海地区国家对棉花的补贴性资金尚可,但产棉大省新疆的棉花种植情况则很不乐观。“目前新疆对于棉花每亩的补贴最多只有十一二块钱,与其他经济作物的补贴存在巨大反差,这就造成了现在新疆有地区农户开始改种小麦。
“新疆实施跨越性发展,整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新疆棉花是一个支柱产业,现在都要搞一些基础产业,煤油气开发、化工业等等。新疆的棉花在全国棉花商品量总投资是40%,面积是35%,如果新疆棉花发生问题的话,会动摇我国的棉花生产能力。再加上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新疆棉花的品种已经比1995年—2000年发展的速度开始回落,在品种研发方面已经滞后于“九五”时期,这种情况对新疆棉花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乐观的。”对此,方言建议从经济手段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延长新疆棉花发展的产业。“是不是在后续产业方面,特别是纺织行业的发展当中给新疆一些特殊政策,不按全国平均率来测算,同时在增加地方税收方面让地方政府有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更好一些。”
(中网)
商务部、财政部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
本报讯 商务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2011年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探索建立完善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安全通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通知》明确试点工作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高起点、高效率,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销链条稳定、通畅的现代流通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通过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积极性。
《通知》确定了2011年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3项任务:一是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推动农贸市场改造交易和配套等设施,引导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和改造冷链设施。二是打造稳定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产销链条。开展“农超对接”,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销对接,在大中型城市和名特优农产品产区率先取得明显进展,引导超市、企业、批发市场紧密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团体、超市配送服务和网络交易。三是推行农产品品牌化和包装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大经销商开展订单农业,采用《青椒流通规范》等农产品购销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实行分级包装,培育自有品牌。
(合讯)
废物资源化有望在“十二五”得到新突破
本报讯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透露,“十二五”废物资源化专项规划即将出炉,目前我国在废杂铜直接再生制杆利用方面,质量管理系统严重失控,必要的监测手段没有或者残缺不全,造成下游产品使用中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指出,近几年,随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出台,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受到足够的重视。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以下问题:首先,资源回收率低,大量没有回收的再生资源的总价值约达350多亿元;其次,企业技术改造处于半停滞状态,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再次,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市场集中度不够,机械化程度差,研发能力有限,缺乏资金与人才的投入;最后,行业进入门槛低,缺乏行业标准,部分特种经营被取消导致市场出现混乱,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以上问题导致我国目前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甚远。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市场或可从多方面寻找突破。
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年来,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并将其发展成一个集“回收”与“再制造”为一体的独立产业——资源再生产业。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紧缺压力不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解决中国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