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大限已过,截至3月31日,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有643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未拿到“准入证”即将退市的比例高达45%,高于专家预测的二到三成。
据了解,北京本地35家乳企中27家获得了“准入证”,8家退市,淘汰率为22.8%;河北省39家乳企中35家已经通过审核,仅有4家未通过审核,淘汰率约为11.4%;云南省46家乳企中仅14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淘汰率高达73.9%;内蒙古本土企业中,61家乳企拿到了新的生产许可证。
面对问题不断的乳制品质量,为了确保消费者健康安全,也为了拯救深陷“信誉危机”的中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国家质监总局这次启动的乳制品生产许可证重审工作,对乳企做了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根据新规,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要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三聚氰胺和食品添加剂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这意味着生产企业需要投入相应资金。
按照常情,不合格企业被审核出来,相关部门把淘汰名单一公布,此事就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是,乳业“大整顿”决不能就这样一“洗”了之。一方面,对于那些被淘汰出局的企业而言,虽然它的生产许可证被没收,但其生产设备仍在,从业人员仍在,供销市场仍在,面对转行困难、利益诱惑等因素,这些企业有可能悄然转入地下,成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黑企业。
另一方面,已经审核过关的企业,虽然它投入巨资新添了检测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关企业就一定会严格按照规定去进行自检,如果监管不严,这些企业“偷减工序”,让检测设备成为摆设,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对乳制品业的整顿显然不能就此鸣金收兵,至少还应该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继续盯紧那些未过关企业,看看他们下一步干什么,直至确认这些被淘汰企业未从事违法生产才行。
二是对审核过关的乳制品企业,决不能就此放松监管,更不能撒手不管,而要制定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确保新增添的检测设备能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乳制品业已处在生死关头,不能再经任何“折腾”了,生产企业理当如履薄冰,监管部门更应明白自己的责任,宁可多做一些事,也不能让丑闻再现。
(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