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河南督导调查“瘦肉精”饲养问题猪的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3月20日《新京报》)
平心而论,“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的说辞并非全无道理,既然是抽检,就存在着遗漏问题样品的可能,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也符合抽样调查学的规律,但是,抽检的“自然漏洞”却并不必然等同于监管的漏洞,也不能成为掩盖监管失职的遮羞布。
广东广州市动物防疫监督所所长彭聪近日表示,自去年广州亚运会以来,广州市对每批进入广州市场的生猪都要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不少于15%,在这种高压态势下,自举办亚运会以来,没有发现瘦肉精猪进入广州。实践证明,抽检的“自然漏洞”并非无法弥补,如果把抽检率适当提高到一个科学的比例,就完全可以把监管漏洞压缩到最小甚至消失。
还有一个弥补抽检“自然漏洞”的方法——疑似连带检测,即通过抽检发现疑似瘦肉精生猪后,对同批次生猪或来自同一产地的生猪增加抽检批次,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实施普检。通常情况下,同一批次的生猪来自同一养猪场或同一村镇,其吃食的饲料基本相同,如果少数生猪存在问题,其他生猪存有异常的概率也较高,如果初次抽检的生猪未发现问题,其他生猪存有异常的概率也较低,疑似连带检测可以有效地扩大对瘦肉精猪的排查,但却不至于给监管部门增加过大的监管压力。
需要强调的是,生猪抽检不能实行“一票通关”原则,生猪产地的监管部门抽检了,生猪消费目的地的监管部门还要抽检,这样能够提高瘦肉精猪的发现率,也能够有效降低因一地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而产生的食品安全风险。
和其他众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样,河南此次爆发的瘦肉精事件存在着明显的监管漏洞,比如抽检的弄虚作假、流于形式,抽检针对物质的单一,监管部门抽检责任的推诿……这些监管漏洞大多是责任心的漏洞,并不是“自然漏洞”,不是客观的合理的漏洞,而是主观的失职漏洞。要堵住监管漏洞,首先要堵住责任心的漏洞,责任心的漏洞堵住了,即便抽检规则有些漏洞,监管的漏洞也能控制和弥补。
(河北读者 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