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陡石旮旯,常年都吃包谷沙;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老者生娃娃。”这是在贵州省黔西县花溪乡瓦房村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瓦房村是贵州有名的贫困村,它地处山区,农业并不发达,全村600多户2100多人口中,未婚男子就有290多人,因而成了著名的“光棍村”。
同样,四川泸州叙永县黄坭乡福林村,人口不过2400人,全村共有光棍73人。而像这样的“光棍村”在我国边远山区并不在少数。纵观这种现象,除了目前我国人口出现性别比失衡之外,这些地区交通不畅、生活贫困是造成“光棍村”的主要原因。
同样是曾经的“光棍村”,江苏扬州邗江区建华村近20年来,在村党委书记朱快乐的带领下,大力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从修桥、造路开始,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数十家企业进驻建华村,把一个曾经的“光棍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高岭村,扎实开展“双建双带”活动,积极建办高岭药庄示范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周边800多户农户发展药材种植。2002年前,该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60%以上的人员外出打工,而如今,这里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一派富裕的景象。
要改变“贫困村”、“光棍村”,不仅要靠国家强有力的扶贫政策,更需要这些贫困村主动改变“坐、等、靠”的思想,根据自身地域及农业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大力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变被动为主动,勇敢地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当农民脱了贫、盖起了房,单身汉自然不愁娶不上媳妇。
(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