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拿什么来告别“光棍村”


曲晨/绘

  “山高路陡石旮旯,常年都吃包谷沙;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老者生娃娃。”这是在贵州省黔西县花溪乡瓦房村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瓦房村是贵州有名的贫困村,它地处山区,农业并不发达,全村600多户2100多人口中,未婚男子就有290多人,因而成了著名的“光棍村”。

  同样,四川泸州叙永县黄坭乡福林村,人口不过2400人,全村共有光棍73人。而像这样的“光棍村”在我国边远山区并不在少数。纵观这种现象,除了目前我国人口出现性别比失衡之外,这些地区交通不畅、生活贫困是造成“光棍村”的主要原因。

  同样是曾经的“光棍村”,江苏扬州邗江区建华村近20年来,在村党委书记朱快乐的带领下,大力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从修桥、造路开始,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数十家企业进驻建华村,把一个曾经的“光棍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高岭村,扎实开展“双建双带”活动,积极建办高岭药庄示范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周边800多户农户发展药材种植。2002年前,该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60%以上的人员外出打工,而如今,这里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一派富裕的景象。

  要改变“贫困村”、“光棍村”,不仅要靠国家强有力的扶贫政策,更需要这些贫困村主动改变“坐、等、靠”的思想,根据自身地域及农业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大力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变被动为主动,勇敢地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当农民脱了贫、盖起了房,单身汉自然不愁娶不上媳妇。

(小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