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3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社扫描


  北京密云县:好项目推动

  北京密云县下屯村芦笋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8月,最初由该村53户农民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以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的方式,共筹集资金60万元,流转土地1120亩。如今,该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了5000亩。

  合作社采取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来进行,每股3000元,以每年每亩支付村民土地风险金600元的形式,承包使用15年,每3年递增100元。在利润分配上,采取40%留作下年积累,40%用作退股股金,20%用作股金分红。

  合作社经过深入调研,开发芦笋种植作为农业发展高新项目,并对土地统一管理。合作社将芦笋基地以20亩为单位分发给社员承包管理,社员严格按程序、标准对承包地进行管理,并负责采收芦笋,合作社统一回收。承包管理的社员日工资35元,每采收1公斤鲜笋合作社另补助0.1元。社员年上岗工作满240天,给予一次性福利奖金1000元。这样,社员从土地中获得收益,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收入变为“土地流转金+工资收入+福利奖金+股份分红”四项收入。

  合作社社员肖海军入社时流转土地4.2亩,平时两口子都在基地上班。肖海军的年收入:土地流转金(2520元)+工资收入(1.4万元左右)+福利奖金(1000元)+股份分红(如按每亩年底分红200元算的话,共840元)=18360元。如加上他爱人工资1.5万元,两人一年下来,纯收入达33360元,相较以前自己耕种的亩收益多出了40余倍。

  江苏沛县:党支部引导

  江苏沛县张庄镇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种养、产业化经营。目前,张庄镇全镇设施农业(菌棚、鸭棚、菜棚)已发展到近3万亩,土地合作社已发展到8家。

  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由潘庄村党支部引领创办,采取“支部+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入股社员1996人,入股土地2680亩。合作社实行统一订单生产、统一供种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结算分红的“六统一”模式,推动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加入合作的农民按每亩土地为一股,实行保底收入(每亩600元/年)+分红(每亩238元/年),还有劳务性收入(每人3000元—5000元/年),使农民变为股民,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权益和效益问题。党支部引导合作社累计投资60万元改善了生产条件,修铺柏油路、砂石路近2万平方米,修水泥渠3条,打机井9眼,购置农用车4部、插秧机4台。

  加入合作社的土地打破了原有村组户的界线,有利于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高效化生产。精品区2000亩大棚全部采用热镀锌钢管搭建,亩造价1万元。年内种植三季蔬菜,即春提早、秋延迟,覆膜保温,夏季采取遮阳降温。做到一年三种三收,亩效益在万元以上。通过合作社的规模经营,还成功引进了台湾威利集团投资亿元、建设占地200亩、年产亿袋菌种的袖珍菇的种植及深加工项目,使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得到了提高。

  河南通许县:与企业联姻

  2010年,河南通许县慧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湖南长沙蔬菜批发市场共同合作,在通许县流转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棚300个,流转土地面积600亩。合作社理事长于善训高兴的不是600亩这个数字,而是探索出联姻公司、共同开展土地流转的模式。

  早在几年前,专业合作社就与南昌、深圳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蔬菜种植回收合同,业务联系紧密,但批发市场能消化合作社2000亩地的线椒产量,合作社却只能提供1000亩地的产品,合作社理事长于善训曾为此大伤脑筋。面对困境,于善训想到和批发市场共同开展土地流转,批发市场能够得到较为充足的货源和相对较低廉的收购价格,合作社既有资金支持流转土地,也能将风险分散,同时可以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采取较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单产。农户看到有批发市场参与,很乐意将流转土地,并以佣工的身份再种植自己的土地,获得多重收入。流转费用由公司和合作社共同支付,合作社出面组织土地流转,流转土地种植蔬菜所产生的利润由公司和合作社按出资额分配。

  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这种做法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土地生产力,土地流转过来后,土地所有的投入都由合作社和公司支付,农户只负责管理。合作社和批发市场对单产要求很高,因此再转让给农户种植管理时,合作社对亩产数有门槛。以种植线椒为例,合作社要求亩产线椒不得低于6000斤。为了达到亩产标准,合作社重点吸纳种植大户,以点带面带动发展,在收入上,给予种植能手最大的激励,释放土地单产能力。合作社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高出周边地区流转价格一倍左右,同时,农户劳动报酬以每公斤0.80元计算,以每亩6000斤计算,每季度至少有2400元的收入,对超额完成产量指标的农户,合作社给予100元—1000元/亩不等的奖励,吸引了众多种植大户的参与。

(本报综合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