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谈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时,人们都一味强调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大中城市转移,而轻视、忽略了农业内部吸纳、消化劳动力的潜能和空间。事实上,农业内部仍然存在可挖掘的空间和机会。
(一)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一是借国家投资用于刺激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借此机会能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
二是顺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和产品,如水果、花卉、肉类、奶类、蛋类等,这些产品与单纯的粮食种植相比,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能更多、更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施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力,积极探索形成农户、基层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之间的新型契约合作关系,引导企业做好农产品的精细加工、深加工、产品运输和销售工作,逐步健全农户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变大批农村劳动力为非农从业人员的过程。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做好休闲农业文章,逐步把农民引向建立在农业产业基础之上的非农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效益。休闲农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也加强了城市和农村的互动,起到了城市和乡村的同效发展。
(二)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现在,许多种地的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就近打工就业,花卉、养猪等基地变成‘工厂’,农民在家门口就能领到工资、赚到红利,增加收入。
农民在公司的带动下不但学到了现代农业的种植和管理知识,还学到了先进的市场理念和闯市场的招数,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了技术支撑。直接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近五百人就业。
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发挥各地农业的突出优势,鼓励农民土地长中短期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且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形成步伐
当前,要充分利用由于金融危机原因而被迫回流的那部分“人才”,发展乡镇企业。他们有在大企业务工的经验,大多“身怀绝技”,又具有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切身体验”,一旦让他们加入乡镇企业队伍,必定能极大推动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城镇化步伐。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乡镇企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健康成长的摇篮,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可带动餐饮、商业网点、交通、销售市场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些都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
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速度要快于劳动力素质低的地区。对此,应做到通过就业培训,增加农民的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举办行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总之,农民工的就近转移,既有他的基础又有它的条件,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作者单位:山东冠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