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寒冬的清晨,在河北黄骅市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一位中年妇女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黄骅,离开了这冬枣的故乡,她就是韩淑芳。金果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左晋国静静地坐在老伴身边,多日的悲痛和劳累已使他面色发黄,显得十分憔悴,此刻老伴已永远地离他而去,他有许多话要对老伴说,但不知从何说起,留下的只是深深思念。
“俺绝不拉你的后腿”
韩淑芳与左晋国从相识到相知,几十年相互搀扶,一直和“农”字打交道,而这也正是他们说不完的话题。老左从一个“破烂王”到土产公司经理、油棉厂厂长、冷冻厂厂长和金果专业社理事长,无一不是这深深恋农情结的体现。
2004年的一天,黄骅市供销合作社鉴于当地冬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组建冬枣专业合作社,来解决枣农卖枣难的问题。当时黄骅冬枣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年产值达6000万斤,由于冬枣季节性强,从采摘到销售最多只能储存两个多月,而当地直接从事冬枣种植的农户已近4、5万户。要有步骤地将这全市327个村的枣农组织起来一起发展冬枣产业谈何容易,必须要有一个精明干练的人来干。很快具有多年农副产品经营经验的供销合作社老员工左晋国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这可难为了老左。他有着多年的农副产品经营经验,熟悉各地市场,与大家一起经营着冷库和农副产品收购业务,每年都有着不菲的收入。放下自己的买卖不干,怎么可能。儿子买房子需要钱,老伴身体不好常年吃药需要钱,他正是花钱的时候。放着大把大把的钞票不赚,去干这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事,老伴能同意吗?
没想到韩淑芳的一句“家里再忙,俺也不拉你的后腿。”硬是为这件不好办的事划上了圆满解决的句号。
说干就干,有了老伴的支持,老左干活有了后劲。一时间,老左从白忙到黑,全市327个行政村他都跑了个遍,哪家种了多少树,哪家的冬枣种得好,他都做到心中有数。凭借几十年农副产品经营的经验,他很快组织了全市100多个冬枣经纪人,并且从中选取了39名作为发展专业合作社的骨干力量,而这39个人也成为了黄骅市第一家,沧州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这些经纪人和冬枣种植大户跑市场、找销路,很快黄骅市金果冬枣专业合作社具有了发展的雏型。
“俺自己会给自己打针”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此时的黄骅市金果冬枣专业合作社已有模有样地经营了两年多时间,在广大枣农中已小有名气,金果冬枣专业合作社全国性营销网络基本形成。
几年来,韩淑芳默默地支持着老左,强忍着腹部不时袭来的阵阵不适。经常一把药片,就着饭吃,接着做家务。直到2008年的一天,一封医院诊断书使忙于事业的老左出了一身冷汗,“韩淑芳,53岁,重度肝病,建议住院治疗。”于是县医院里便经常会出现老左东奔西跑的身影。县医院去了,沧州市医院去了,听说北京有家医院治肝病很有效,老左硬是带着老伴来到了北京,一住就是两个多月。看着老左忙碌的身影,韩淑芳对老左说:“开奥运会,咱黄骅冬枣可不能落后,咱在北京住院也可以帮大家卖枣。”说来也怪,当“华夏”冬枣作为奥运会推荐果品,热销京城的时候,韩淑芳的气色竟也好了许多。
然而病魔并没有远离,2009年的春节,老左是陪着老伴在县医院度过的,在老伴清醒时陪老伴说几句话成了老左最大的乐趣。“老左,该歇歇了,老伴都病成这样,今年去北京锦绣大地卖枣,咱不去了。”同事这样说,医生这样说,来病房探望的亲友们都这样说。然而韩淑芳却不这样说,“不要紧,俺和你一起去北京卖枣。”
6月份,韩淑芳的病情得到稳定,在家静养,但每天仍需要注射针剂打针治疗,老左的家离医院比较远,为方便治疗,老左自己学会了打针,每天定时为老伴打针,喂药。在治病之余,老左还不时地和专业社社员联络,指导广大枣农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进行冬枣生产,多施有机肥、科学管理,增加冬枣的脆度和甜度,以绿色产品优势占领市场,增加市场份额。
老左的举动韩淑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对老左说:“俺自己会给自己打针,俺不拉你的后腿。”韩淑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韩淑芳每天练习给自己打针,扎错、扎出血是常有的事儿,但她始终坚持着。
就这样,老左在2009年的秋天又匆匆赶赴了北京。他带到北京的不仅仅是黄骅的冬枣,还有老伴对黄骅冬枣的一腔真情。北京的客商来了,沈阳的客商来了,内蒙的客商来了,郑州、西安的客商也来了......300多名外地客商和冬枣经纪人涌赴黄骅,往来穿梭,一时间黄骅冬枣风靡全国。合作社的社员笑逐颜开,称赞合作社把他们带上了致富之路。
左晋国与韩淑芳夫妇就是这样一对夫妻,一路搀扶走来,心里装的是黄骅的冬枣,金果冬枣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唯独没有他们自己。此刻的老左,面对着已逝的老伴,只有无限的眷恋,深深的愧疚......
(李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