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下,农村信用社如何摸清农村资金供需动向、正确地调控对2010年农村市场的信贷投放重点和节奏,是农村信用社深入贯彻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国家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走势脉搏、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环。
农村经济呈现新特点
农业投入机制被激活、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增强是现今农村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与饲料生产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开始看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人才、资金“非转农”的现象开始出现。
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启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是农场经济的又一新特点。近年来,农户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发展生产有效益、销售有市场、前景看好的种养殖和加工项目,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势明朗,产业链长度逐步延伸。
农村经济的新特点还包括,传统农业种植面积减少,单产稳步提高;规模化特色种植逐年增加,且呈现出生产周期短、生命期长、品质好的特点。因此,因地制宜地带动农户转向生产周期短、生命周期长、品质好的规模化种植,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新格局已是农信社的当务之举。
民间借贷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金融服务的重要补充。农信社虽然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但部分农民除大宗资金需求外,仍热衷于民间借贷,不愿意到农信社办理小额信用贷款。部分农民认为,民间借贷手续简单、方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权的开放,商贩纷纷将农肥、农药等农用物资送货上门,实行赊销,变相地助推了民间借贷活动。
改革推进 激发活力
首先,应稳步推进农信社的改革。应切实把党和国家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落到实处,对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小额农贷实行利率优惠。行业管理部门也要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工作。对信贷支农作法、措施和实际效果进行规范考核与评价。对创新工作成效显著的基层社,在降低管理费用或新业务开发、新业务创新等方面予以专项奖励。
整合机构网点、完善信贷服务网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量大,需要农村信用社减少内勤、增加信贷人员,并通过实行客户经理制,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协会的作用,要通过发展培养农户联络员,逐步形成信贷服务人员覆盖县乡村社各层次的网络体系。
进一步探索完善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办法。增加“自主分类动态授信、适时调整服务方式”内容;自觉依据比例管理,适时决定授信额度;贷款期限长短需考虑生产经营周期等因素。全面推进和改善联保贷款办法。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协会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在自愿前提下,均可纳入联保贷款范畴。体现“扩大范围、改善方式、规范程序、约定权利义务、明确出险责任”的原则。促进抵押担保机构的发展,化解原有政策过窄的“农户联保”、“联疏不联亲”等缺陷,促进“公司+农户”等联保问题的解决。
深化内涵 健全长效机制
完善管理制约机制。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制度,完善管理制约机制,做到奖罚分明,通过严格奖惩制度来规范信贷人员的行为。各级管理部门既要把小额农贷的贷款额、贷款面、贷款质量等指标作为度量和考核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果的重要内容,又要加强检查、注重质量,将农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同个人的收益水平直接挂钩。
建立科学的资信评价机制。应根据已有材料制定出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分析评价体系,并及时收集掌握农户信用状况变化的信息,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授信额度要区别情况,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实现区域联网、资源共享。
改进服务,狠抓落实。农信社要配合政府利用信息平台,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树立全新的消费理念,建立正常的农村消费秩序,有效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根据不同农时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合理划定农户贷款的期限,尽可能做到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吻合。发扬背包下乡的优良传统,建立定期逐户采集农户动态信息制度,对信用状况发生变化的农户,要及时调整信用等级,区别情况分类确定授信额度,提升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采取送贷上门等多种措施,方便群众贷款。同时,结合“信用工程”建设,理顺农村信用关系。
拓宽增收渠道
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运用利率杠杆的引导作用,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支持序列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应树立“大农业观”,突破小规模,实现大投放。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支农层次。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着手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并根据其资金周转特点,及时做好信贷规模配置和资金调度,尽量满足其资金需要。积极推进业务延伸服务,支持农信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确立新的业务代理关系,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服务,探索定点、定时与定向服务,尽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益,不断推出适应“三农”需要的业务方式,坚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审慎经营。同时,拓展信贷服务领域,促进资金多元化的运用。充分利用资金闲置时间差,加大资金的横向调剂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