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支农:健全机制为先

何 进 李英豪

  近年来,各地农信系统均在不断转换经营机制,强化经营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当前“三农”日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信社的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城乡和谐发展,是各地农信社竞相探讨的问题。

  支农途中“坎坷”多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不健全,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农户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资金需求日趋增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但该类组织的发展却并不健全。

  农业保险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种植养殖农户的支持。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然而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较为缓慢,农业贷款基本上没有保险做保障。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不仅农户的生产生活将遇到较大困难,农信社也会背上不良资产的包袱。

  担保和抵押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涉农中小企业的支持。目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市场前景好并且讲信用的涉农小企业,在需要大额贷款时,常因拿不出合法有效的抵押、找不到合适的担保公司而望“银”兴叹。

  完善健全机制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农信社要根据辖内的农业发展实情,积极探索新的信贷产品,支持管理能力强、购销网络广、产品盈利多的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其成员发展特色规模农副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立农村经济保险体系,降低金融支农风险。坚持地方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完善农业保险赔付机制,提高农业经济的抗灾和补偿能力,降低贷款风险。

  建立涉农企业担保体系,共同帮助企业发展。建议政府牵头建立“三农”企业担保机构,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为农信社发放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有效担保,降低企业的融资难度,为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加强信用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单位建设,同时农信社要建立完善农户信用档案,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引导资金归社,壮大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政府要把财政性存款与服务“三农”的贷款增量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引导财政性存款等资金存入农信社,壮大支农资金实力。

  给予优惠政策,激发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政府应在财税、政策上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优惠,建立长效服务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各项补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