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做强农超对接 情系农民增收
——记彤瑶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惠忠
胡社闻

  在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永乐村345号的“上海彤瑶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会员中心墙报上,张贴的照片格外醒目,那是近两年彤瑶合作社理事长徐惠忠工作成绩的点点记录与侧影,其中有商务部市场建设司领导前来调研“农超对接”时的场景,也有徐惠忠先生与家乐福中国区总裁罗国伟先生的第一次握手…… 

  两年来,彤瑶合作社在徐惠忠带领下,通过“农超对接”,已将浦东农产品带入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8家超市的93个卖场。2009年农产品销售额逾亿元,带动了近百家合作社5000多户农户的产品销售,有效解决了农民“卖难”并持续实现助农增收。 

  不甘安逸  解决“卖难” 

  二十年前,不甘心一辈子务农的徐惠忠与父母一起跑船运,后来,开过酒店,开发过数亿规模房产,资产的积累足以让全家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但当他看到家乡农民为农产品“卖难”而难圆增收梦时,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惠南镇永乐村,暗下决心用经商积累的人脉与经验,为农民解决“卖难”寻找出路。 

  南汇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加工、销售多方面信息缺乏畅通的渠道,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总量难以控制,农民很难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种养,也无法摆脱农产品相对过剩和“卖难”状况。2006年下半年始,徐惠忠先后到上海农科院、外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学习取经,深入市区的菜场与超市调研。2007年7月1日,他与几位长期从事农产品种植、销售的农户,联合上海南汇供销合作社,组建彤瑶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当地村民入社、签约合作,建立运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行“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管理措施,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构造“管理、生产、技术、科研、营销”系统平台,把“营销培育龙头,龙头树立品牌,品牌促进专业”的理念灌输给合作社成员、签约农户。 2007年7月,在参加上海第七届优质农产品博览会后,徐惠忠及时总结得失,提出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推进工程”, 根据南汇农产品特点与市场需求,确立争创品牌规划;制订农产品的分类分级标准,激励扶持合作农户,培植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制定农产品营销推广计划,到市场、卖场、菜场举办免费品尝活动加以推广,听取市民意见、调整种养结构,提高知名度带动销售量的增长。此时的徐惠忠,俨然是一个农产品经纪人、种养专家,他深知,在解决了种养技术与产品货源使实现农业增产成为可能后,急需开拓一条顺畅的销售渠道,方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

  先行先试  “农超对接”见成果

  在中心城区建立农产品销售终端构建营销网络的成本巨大,即使将销售当作全部利润,也难抵各项费用压力。凭着对市场的独特感悟,徐惠忠和社员横着比竖着比,比出利润更多、成本更低、操作更敏捷的、风险更小的方案——选择曾与自己合作的“大卖场”作为农产品营销的“绿色通道”。 

  家乐福与彤瑶的合作模式,被农业主管部门与舆论界视作“农超对接”的典范。而提起这种合作,徐惠忠认为,始于偶然、缘于必然。

  2008年1月,受到恶劣气候和运输条件的影响,来自上海周边城市的菜贩统一压价,以0.06元/斤低价收购南汇“矮脚青”青菜。彤瑶合作社当时只销售瓜果,当徐惠忠突然接到南汇农委领导电话,拜托为家乡农户想想办法时,他有点勉为其难地答应了。那天回家,徐惠忠凝眉琢磨如何打开“矮脚青”销路时,想起了才认识两个月的家乐福上海区食品部商品总监曹成智。他依稀记得,曹曾特地向他询问向农民直接采购的事情,“毕竟两个多月没联系,外资超市凭什么买我们的青菜?”他硬着头皮拨通了曹的电话,当时已是晚上9点。或许在沟通之中双方认知了共同诉求的结合点,这单生意的达成,快得有点出人意料。翌日清晨,家乐福便决定每天采购10吨,以0.15元/斤的价格委托收购;第4天,收购价格提到了0.45元/斤。这样一来,从田间采摘的蔬菜在12小时内运到家乐福门店,保证了蔬菜的新鲜。通过这种直接采购的形式,家乐福省去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而彤瑶实现了拓展渠道、助农增收的初衷。

  在尝试了一个月之后的2008年2月26日,彤瑶合作社与家乐福签订南汇农产品产地直采协议,成为全国首家与著名跨国公司合作、以“零费用”进入超市卖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年,这一农产品营销模式,在政府、媒体的推动下,实现了两方面的复制——直采商品覆盖至所有的特色种养产品,销售终端覆盖至沃尔玛、大润发、易买得、麦德龙、世纪联华等大型超市与卖场,通过设立“当季农产品专柜”,“南汇8424西瓜”、“南汇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专区,以“产地直采、新鲜直达”的营销方式,快速占领正在崛起并渐成主流的“卖场”里的“市场”。

  开创“农超对接” 店中店模式

  在农超对接的实践中,徐惠忠逐渐发现,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在与超市卖场合作中还可能找到更大的利润空间。于是,婉拒零费率、支付一定费用设立“店中店”的思路应运而生。

  与以往将农产品直接“买断”给超市卖场不同,合作社通过设立农产品专卖店,在“店中店”里直接进行终端经营。这样,首先有了自己的定价权,可以实现优质优价,而不需要与同类产品低价竞争;与此同时,“店中店”掌控自主权,可根据季节变化有什么卖什么,保证产品更新鲜、品种更丰富,对市民更具吸引力。比如,合作社的一种优质葡萄最初定价为每500克9.8元,周边摆放的其他产地葡萄每500克4.8元,由于品质过硬,再加上超市人气带来的大量有效顾客,彤瑶的高价葡萄销量一路领先。之后,随季节变化产量逐渐减少,在将价格调整为每500克11.98元、12.98元后仍供不应求。以此为例,合作社经营效益有所提升,除去卖场10%的扣率和其他成本还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徐惠忠预言,如果品种齐全,合作社完全可以在大卖场开出自己的“礼品连锁专柜”,走高端路线。借助超市卖场网络开设合作社的品牌专卖店,不仅能增加销量,还能提高附加值,这将是农产品销售模式在“农超对接”基础上的又一探索。 

  筹划“产地联盟” 做强“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是对合作链的首要环节超市卖场的关系维护,徐惠忠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成败的关键要看是否互利双赢,保证了超市卖场的利益,也就稳定了销售渠道;其次是产销渠道另一端的农产品供应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再次是通过加工实现农产品的升级增值,这是眼前、将来“农超对接”的重中之重。 

  随着与超市卖场合作广度与深度的增加,农产品销量突飞猛进,彤瑶最初在家乐福中设立专柜,面积虽然仅8平方米至15平方米,但到目前为止近百家超市卖场的全年需求量剧增。为此,在进入超市两个月之后,彤瑶合作社就通过区产销联合会将产地近100家合作社组织起来,将它们的产品统一对接超市,这就在量上有了保证。目前,藉大浦东格局的形成,彤瑶合作社正筹划引领组建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联盟”。

  彤瑶合作社正在研发实践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是专供超市的“净菜”。“净菜”经过清洗、整理、检测、冷藏、运输等环节,是具有一定保质期的安全、新鲜、营养、整洁、方便的商品蔬菜。徐惠忠认为,“净菜”的批量上市将是对传统菜品的“革命”,“净菜”项目的成功与否,将成为彤瑶做强“农超对接”的关键。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