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金融理财业务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理财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广大农村和主要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金融理财却是冷冷清清。金融理财业务似乎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专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金融理财业务缺失的现状,亟待农信社去突破。
金融理财缺失原因分析
原因一:认识及市场应变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农信社金融业务品种较为单一。随着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机构的收缩,农信社占据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半壁江山,农村地区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选择性不大。竞争机制和压力效应的缺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信社在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的提升、市场的拓展上认识不到位,力度不够,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能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适应形势的变化。
原因二:客户群体特殊。农信社半世纪扎根“三农”,网点遍布城乡,服务客户群体80%以上是文化、素质、经济能力等均相对偏低的农民,他们对金融理财的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把握其运行规律和收益的最佳时机,资金被“套牢”的风险随时可能出现,这使得农民对金融理财的风险收益存在畏惧心理,导致农信社即使开办了金融理财业务,也极可能出现“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
原因三:理财业务人才匮乏。金融理财不同于存、取、汇兑等一般性金融业务,能够操持好它的人,不仅需要具备广泛、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工具和投资工具,而且还要能及时全面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精通分析研判市场,熟悉金融投资收益计算、收益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科学决策。而具备这样条件的人,在农信社可谓是凤毛麟角。人才的匮乏,也使得农信社对金融理财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因四:电子化建设滞后。现代银行理财产品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农信社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还不尽完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还未普及。电子化建设与应用无法满足金融理财业务“高科技”运行的要求,现行的信息网络根本无法应对庞大的零售客户群体,无法了解掌握客户的信息,无法为客户及时、准确、全面地传达信息,客户也不能及时知晓自己所获的收益或所处的风险,这就难以开展个人金融理财业务。
突破业务瓶颈的对策
对策一:深化思想认识,积极融入市场。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发展金融理财业务的意义重要性与时间紧迫感。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金融理财市场正在形成,而且潜力巨大。农信社的经营模式、理念和改革发展需要持续深入,党的十七大也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入。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不变的法则。加快发展金融理财业务的步伐,是农信社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
对策二: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科学导向。充分运用农信社网点多和多年来服务“三农”与农村居民朋友结下的鱼水深情优势,在农村地区加大对金融理财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村居民深入认识、了解并接受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理财产品与业务,激活农民使用理财新产品的欲望,使农户家喻户晓,扩宽其财产合理分配途径,实现财产的保值增长。值得提醒的是,在宣传中,要将金融理财的收益与风险相结合,既要突出宣传其收益,又不放松宣传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以避免农村居民理财的投机性、跟从性和盲目性,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这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损农信社的声誉形象。
对策三:深入调查研究,适情设计产品。根据农村居民不同经济层次以及不同的理财项目偏好、消费心理与抗风险能力等,深入调查研究,细分市场客户,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计研发适合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理财需要和理财心理、操作简单方便,且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的理财产品。使农信社的理财产品既具大众性,又有针对性,能够“一对一”地实现差别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多样化理财需求。
对策四: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力资源队伍保障。针对农信社的理财人才“瓶颈”现象,一方面可面向社会或类属行业高薪招聘引进一批专业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做好自身理财产品、业务的设计、开发、应用、营销及管理;另一方面可在内部选拔一批知识丰富、业务熟练、工作积极、对金融理财颇具兴趣的员工,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强化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年轻化的专业理财服务队伍,为农信社理财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
对策五:加强科技建设,优化改善服务。一方面,加强电子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开发完善符合现代金融服务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为金融理财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尽快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农信社硬件环境整改力度,让客户享受到安全舒适、环境优雅的金融服务环境;加强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客户投诉机制的建设、管理及事件处理,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从服务纪律、服务态度、业务介绍、环境要求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窗口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切实解决好农信社硬件不“硬”、软件不“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