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学生热追农信社:爱上你 有道理

刘小萃

  昔日,大学生是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今天,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对于自己的定位和职业的选择都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昔日,农信社是被人才遗忘的角落,今天,却成为招聘会中受到热追的焦点。

  不久前,广东省2万多名大学生争抢广东省农信社提供的2500个就业岗位。而类似的情况并非个案,近两年,改革不断深入,各地农信社纷纷进入高速发展期,实力的增强使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据记者了解,较为优厚的待遇、稳定的工作环境、较大的施展空间和能够回乡就业都成为农信社吸引大学生竞相加盟的重要原因。

  热追理由之一:

  “待遇不错,还稳定”

  如今,农信社“门槛低、薪酬高、工作稳定”等特点受到大学生追捧。由于农信社对人才需求量大,往往对专业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学生普遍觉得农信社开出的薪金待遇比较符合自己的期望值,而且工作相对而言比较体面,清远市农村信用联社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表示,该联社在扣除“五保一险”税前工资约3000元每月,这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以后还会调整。中山市农村信用联社的招聘负责人也透露,正式录用后将给予6万—10万的年薪。

  2009年12月5日,湛江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小温一早就被父亲拉到了招聘会现场。在父亲的建议下,小温把目标锁定在珠三角和粤西北地区的农信社。“珠三角发展好,粤西北应聘者少,胜算大”。经过仔细考虑,父子俩把首轮面试成功几率锁定在5:1,面试六家农信社,至少能上一家。这是小温参加的第一场招聘会。老温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一员。30年前,老温被分配到高州的农信社做会计,马上就要退休,老温觉得有些不舍。不过,让儿子来应聘,并非老温感情用事。“现在哪里都难找工作,农信社相对来说待遇还是不错的,也比较稳定”。

  在河源市联社摊位前,报名登记表堆满整箱。华南师范大学小谢说:“东莞镇区比较多,且经济发达,工资水平并不低,最主要的是看重在农信社工作稳定。”

  广东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对外经济依存度不高,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近几年广东农村信用社将会每年提供2000—4000个数量不等的岗位,直到达到上限为止。

  热追理由之二:

  “施展空间大”

  与县域范围内的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由于农信社是县一级法人产权形式,管理机制更为灵活,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给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也就更为广阔,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受管理层级的限制,机制灵活性上差了很多。

  以安徽某县为例,据记者采访了解,当地农信社近年发展速度很快,吸引了不少周边工行、农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高层管理人才,而当地农信社的优秀人才流向国有商业银行的却并不多。这些在“国”字号银行中职位不低的管理人员,看中的就是农信社更为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来到农信社,我们不再是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不再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能与高速成长的农信社共同创造优秀的业绩,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挖掘出自身更大的潜能。”一位刚刚从工行跳槽到农信社的管理人员说。

  “千万别小看农村信用社啊,他们基层员工的平均每月薪水都有3000元。农信社相比四大国有银行,人才储备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大学生充实其中,也给了应届生更多发展空间。另外,农信社也正在朝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对毕业生而言,这无疑又是潜在的机会。”广东金融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处副处长吴斌说。

  热追理由之三:

  “能够回乡就业”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改变了非大城市不去、非大企业不去的想法,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成了不少应届大学生的新选择。而扎根县域、服务“三农”的农信社就成了他们钟情的事业起点。

  计算机专业的中专毕业生小黄正准备面试河源市源城区农村信用社。他认为,以他自己的学历去大城市、好企业,胜算不大。与其在那里排上几个小时队才能有一次面试机会,还不如多去偏远地区的企业面试,或者回家乡就业,那样效率高机会大。广东金融学院毕业生小敏说,现在大学生“一心想留大城市”的观念已经转变了,“现在很多同学都看开了,大城市难留、留下来之后压力也大,而回乡就业不仅大有作为,还能跟亲人在一起,也很不错。所以身边的同学都想回家乡就业。”

  在就业压力下,现在回乡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廖同学,从从化市赶到招聘会现场时已是11时多,这位家在梅州的小伙子说,自己准备只投梅州信用社,别的单位都不投简历了,刚开始想在外面闯荡,但现在觉得还是在家乡发展稳当些。

  招聘会上,虽然很多农信社没有限定“非本地人不收”,但多家联社负责人都表示,本地人应聘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这跟农信社的工作性质有关,基本不会调动,而且每天都跟钱打交道,当地人更便于管理。”一名负责面试的工作人员称,当地农信社目前还没有招过外地人,往年录取的学生也都是本地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