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轨 态度决定毁誉
在某门户网站“哪种交通工具最安全”的调查中,32.43%(9864票)的人认为火车最安全,远高于其它交通工具的得票率。而今,火车还是沿着那条正确的轨道奔驰,但其间小小的差错就让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感瞬间飘到天外。
6月29日凌晨,郴州火车站站内发生火车相撞事故,3人死亡,63人受伤。在事发现场,车厢如同扭麻花一样斜斜地横在铁轨上,最后一节车厢一头冲到了前面的车厢背上,厚厚的钢铁车皮被巨大的冲击力撕得支离破碎。事后调查证明,这是一起典型的责任事故,因为工人的违规操作,导致列车刹车失灵,于是,呼啸着撞上了前方正要出站的列车。
仅仅一个月之后,7月29日凌晨,由襄樊开往湛江的1473次旅客列车运行至焦柳线广西境内古砦至寨隆间发生脱轨事故,在惊魂一瞬过后,只剩下天空的小雨,遍地的行李,还有几十名死伤的旅客。根据铁道部门的说法,事故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由持续强降雨地质灾害导致山体滑坡掩埋线路造成的,是护坡的坍塌导致了列车脱轨。然而,这一说法无法使公众满意。我国西南地区一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区,气象记录显示,当地降雨从27日就已经开始。2天中,有关部门是否对恶劣的气象环境足够重视,排除可能的隐患险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惨痛的事故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铁路方面的努力也在升级。12月25日,连接武汉广州的武广高铁正式运营,时速可达350公里,为此,武汉铁路局特别制定了武广高铁《动车组列车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试行)》,对多种突发事件做了细致预案,近2万字。根据其中细则,即便列车在隧道内起火,以300公里的时速计算,也可在行驶出隧道后进行救援,且列车的消防设施比一般列车更多。
同一个部门,同一批人员,重视安全如武广高铁,各方面的安全系数自然就高,漠视的如脱轨,即便是没有自然灾害的因素,恐怕也迟早要发生事故。
甲流 品德决定是非
山东有个“吕传传”,北京有个“何逛逛”,2009年,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甲型H1N1流感,这些词语的出现,更像是个黑色幽默。
2009年5月,山东省确诊了我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而随后,网上即有消息称,患者吕某某可能一早就知道自己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不仅亲口对同宿舍的人说起,还曾经到当地的沃尔玛超市购买口罩。消息一出,网友愤怒,许多网友认为,吕某某明知自己可能感染病毒,仍坚持回国,而且还到处乱跑,完全是不顾他人安危、自私自利的表现,是有意传染他人的行为。
“吕传传”出现没几天,北京又惊现“何逛逛”。据报道,何某于5月31日乘飞机从纽约到达北京,入境时就未如实填写健康申明卡。到达北京的第二日,何某出现了咽痛、咳嗽等症状,但仅仅向宾馆柜台要了一点“白加黑”,还在当天中午约同学聚餐,直到6月3日才去就诊。由于何某在北京的4天时间频繁出门会友、聚餐,与他同乘航班的前后三排乘客、宾馆工作人员、会见的朋友、餐馆工作人员等总共88人都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而且,何某多次打车不留票据的行为,导致调查难度更加巨大。
基于某些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专家建议用法律武器,对于明知自己患传染性疾病而瞒报甚至故意传播的人,或可以以屡试不爽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
面对肆虐的疫情,还有这样一些人,成为生命的守护者。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三科的梁连春主任、张强医师,从收治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开始,每天就住在医院里,最忙的时候,连续三天三夜在病房里忙碌。11月6日,他们更是成功地为一名患有甲型H1N1流感的孕妇了剖腹产手术,确保了母子平安。
7岁的葛某在确诊甲流后于旧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隔离治疗。由于不允许家属陪护,在精心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又担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中心主任张祝昆自己掏钱给孩子买来吃用的东西。医生护士给孩子喂药、喂饭,晚上陪孩子入睡,孩子想家了,他们就给讲故事,甚至吃的香蕉都一个个剥好了递到孩子手里……医务人员母亲般的关心和照顾,给了患儿家一样的温暖。
事后,吕某的父亲在媒体上公开道歉,说儿子给许多人“添了麻烦”;何某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口头警告。其实,在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威胁时,这其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全国人民早就用“传传”和“逛逛”这四个字评价过了。
救援 技能决定对错
人命关天,在事故发生之时,在危险出现之刻,救援就成为生命最后的希望。
“决不能盲目下井救人!”就是这样一句话,又救回了几条性命。环卫工人叶法庆,从名不见经传到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平时听过学过的安全知识派上了用场!他,在发现窨井中两人危在旦夕时,不仅制止了周围人的盲目施救,而且成功将两人救出,成了德清县人人皆知的英雄。
说到成功救援的经典,应该马上会想到2007年河南陕县69名被困矿工成功被救援的事情。12月6日,同样是在河南省,成功救援的范例再次出现。当时,义煤集团李沟矿业公司发生冒顶事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施救方案。经过6个小时的紧张施救,冒顶地段被打通,形成救援通道,被困6人中的5人成功获救生还。
但是,目前在应急救援中,能够取得成功的还是少数,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有许多是由于施救方法错误,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12月3日,江西省新余市一企业司泵工因二氧化碳积聚而窒息,事故发生后,在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工段长、车间主任、副总经理等多人下坑进行施救,先后窒息晕倒,最终,3人死亡、2人受伤;3天后,还是在新余市,一焦化厂3名工人未按规定操作,导致一氧化碳气体中毒,3人全部死亡,而另外2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器具的情况下盲目施救,又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
如果说,正确的救援方法可以挽救生命,那么,错误的救援方法就如同是在扼杀生命。对此,我们真心的希望,从此以后,“叶法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运输 规则决定可否
“一声闷响,随后门窗剧烈震动,持续几秒钟后窗户上的玻璃碎了。跑出房间后,发现远方有火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硫磺味”,当地居民这样描述爆炸。爆炸发生后,4人当场死亡,多人受伤,3辆货车被炸毁,高速公路被炸坏,路旁树木被炸断,不仅附近村镇多人受伤,连武汉市都有震感。这就是12月5日凌晨零时20分发生在京珠高速公路孝感市三汊镇涂店村的一幕。
事后的调查发现,肇事车辆在出发前携带有一张河北沧州市海兴县公安局开具的运输证,但是,运输的厂家、品种、数量、车辆均与爆炸物品运输证核发的内容不一致,据此,有关部门认定此次爆炸物品运输行为无合法有效运输手续。而据货主本人讲,在爆炸物装好后,他们把帆布往车上一蒙,撒了点水,就这样上路了。
可以说,这样的车辆根本就是一枚“流动炸弹”,而类似的“炸弹”又何止这一个。由于危险化学品的特殊性质,一旦发生事故,不仅轻则伤人,重则害命,还会带来更大的影响。8月9日,河南省郑州市一辆盐酸罐车因抄小路行驶而侧翻进庄稼地,10吨盐酸泄漏,导致周围几亩庄稼全部被烧毁;8月10日,三峡水域67个集装箱落水,其中12个装有危险化学品,消息一出,由于担心对水体造成污染,下游居民纷纷抢购瓶装水;9月17日,山东聊城市城郊一输油管道发生泄漏,获悉情况后,周围十几里地的数百村民手持工具赶来捞油,而类似的“揩油”事件还在河南、湖南重复上演。
正是这样,才有了“许可证”的出现,然而,这张纸片起到应有的作用了吗?现在,多装混装的有之;超近道不按规定行驶的有之;证件与车辆完全对不上的也有之。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回头审视一下目前的管理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