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9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全 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60年的风雨,多少风云人物激荡情怀,沧桑巨变里又荡涤着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对一个人的生命而言,60年占据了他人生的大部分,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这只是一个起点。在这个起点里,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成就,看到了祖国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脚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这个起点里,我们感叹于治国方略的改变,欣喜于全体国民安全意识的提高,骄傲于法制化的进程——无论是标准化进程脚步加快,还是媒体监督力度的增大,或者是每一位公民安全技能的加强,都客观的反映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进步,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断实现,反映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我们也更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明天更美好,安全形势会进一步好转,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水平会更加提高。

  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今年要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和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这短短的几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和付出,对于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风云变化6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战争后留下满目疮痍,到目前的欣欣向荣一片和谐景象,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到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我们实现了让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快速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每一丝变化都是党和国家正确方针政策指引的体现。60年来,我国的治国方针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国富民强,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逐渐体现——

  建国之初,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一五”期间,工人阶级提出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企业的生产率大幅提高,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了劳动管理机构,小型企业配备了职业安全卫生专职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制度、特殊工种安全训练制度、安全检查和交接班制度等初现;1958年以后,大干蛮干之风使得部分规章制度受到破坏,工伤事故大幅度上升;“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万物复苏;到了1978年,人们意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越是大干快上越要注意安全生产》的社论,指出职工干劲越大,越要注意安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脚步加快,新的技术和理念进入中国;进入21世纪,我们在机遇和挑战中抓住机会,在世界面前树立了一个强大、安定、繁荣的大国形象。

  这60年来,安全生产受到更多重视,相关部门机构的设立运转,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也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更多保障。我们不否认经历的风雨和曲折,我们不遗忘曾经的事故和血的教训,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的风雨和挑战后我们变得坚强、睿智,在失误和事故后我们学会成长、勇敢,在受伤流泪后我们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1979年,国家劳动总局和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开始了第二次《劳动法》的起草工作;1985年,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实施;2001年,国家安监局正式挂牌运转,到2005年升格为国家安监总局……沧海一粟,这点点变化,无不体现国家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从“强调经济效益”到“重视安全生产”,从“唯GDP是举”到“可持续发展”,从“大干快上”到“以人为本”,从“隐患治理年”到“质量和安全年”,从鼓励煤矿生产到“煤炭资源整合”,从“食品质量免检”到“废除免检”,从“食品卫生许可证”到“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防范”,从“以法治国”方略的逐步实现……这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稳健,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生命健康安全得到更多保障。

  60年的巨变,60年的成就,非一字一句就能概述;60年的风光,60年的经验,非一朝一夕就能体会。当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在天安门前升起,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这份感情化成动力,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结合全体安全生产工作参与者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昌盛。(李彩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